历史上出现并形成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都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动因。明代藩府刻书之所以成为明代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空其前绝其后的特殊社会现象,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藩王政策的动因。 明王朝的确立,是朱元璋及其谋臣武将共同征讨的结果。朱元璋称帝后,对那些有功之臣不能不加封晋爵,以示奖赏。然受赐诸臣,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很快形成军中贵族,势力逐渐膨胀,又威胁朱氏皇权的稳固。为此,朱元璋到历史上封藩建屏的武库里寻求答案,并宴请群臣日:“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道……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要之,为长久计,莫过于此。”(明夏良胜《中
近年来,湖北省书法界在探索、思考、弘扬楚简帛书法艺术的光辉成就上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中国当代书体、书风的丰富、发展、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现在,熊钧武先生的新著《战国楚系文字集句录》又出版了,这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战国楚系文字集句录》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是六朝松艺术文库之一。《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研究南朝陵墓石刻有翼石兽和神道石柱的洲源与传统。《南朝陵墓石刻渊源与传流研究》共五章节,主要内容为南朝陵墓石刻研究的艺术史观和方法,南朝陵墓石刻渊源研究(上、下),南朝陵墓石刻传流研究(上、下)。
《出土<苍颉篇>研究》通过对已公布的斯坦因所获敦煌汉简、居延旧简、居延新简、建国后所获敦煌汉简、尼雅汉简、阜阳汉简、水泉子汉简以及北大汉简中的《苍颉篇》残简的对比研究,程度上复原了这部亡佚已久的字书,进而探讨了此书的文本结构以及流传中的不同版本。大致弄清楚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基本弄清楚了"闾里书师本"、五、六章的文本面貌,"姓名简"由于见于多个出土本,现在可以肯定属于《苍颉篇》;其次,《苍颉篇》文本结构具有的稳定性;再次,在"李斯本"与五十五章的"闾里书师本"之间,还存在一个合《苍颉》、《爰历》与《博学》三篇为一体的、未经"闾里书师"断六十字为一章的版本;最后,《苍颉篇》在流传的过程中,在文字、结构以及用韵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改编。
20世纪90年代,是筒帛古书大发现的时代,1993年于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郭店楚简即当时的两大发现之一。 《郭店楚简校读记》,是作者阅读《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的读书笔记。作者在对竹简释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多所订正的基础上,对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多所抉发,对道家、儒家研究提出了很多富于创建性的意见。他指出,这批简文并不简单就是于思学派的作品,也不能证明思孟之学独得孔学真传,从而在儒学界提出重新关注“七十子”的问题,对推进“ 七十子”研究、弥补思想史研究中的“漏洞”,具有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