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自述实庵自传》包括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四篇:《我所受旧教育的梗概》、《我的读书经验》、《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另有黄世晖等所撰蔡先生传略六篇。从中可以领略蔡先生行谊的梗概,《实庵自传》,《自传》之前有陶希圣的《记独秀》。
一九五一年秋季,作者出版了《殷契拾掇初编》,郭沫若先生题写书名,陈梦家先生作序。珂 版印刷,宣纸线装。收录公私所藏甲骨七宗,计五五O版,一九五三年春季,作者又出版《殷契拾掇二编》亦是珂 版印刷,宣纸线装。收录公私所藏甲骨二十五宗,计四九五片。我在这一段时间裏,把收集《殷契拾掇三编》。到了一九六三年前后,作者将收集到的甲骨拓片,整理了一次,贴成了一个稿本,计收录公私所藏甲骨十九宗,九OO片。还没有写说明文字,作者就派去参加「四清」工作组,下乡工作。一年以后「四清」结束,接着就开始「文化大革命」运动。作者在此运动中所有文物图书、稿本资料、均荡然无存。作者亦为今后我与甲骨研究是无缘了。可是这本《拾掇三编》稿本,作者原放在办公室桌子的抽屉里,没有放在家裏。
本丛书所谓的“古文字”,主要是指通行于先秦时期的古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放战国文字,兼及秦至汉初的小篆和保留篆书写法的篆隶等;本丛书的“出土文献”,则是特指以这些古文字为载体的地下文献资料。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对如影随形、相辅相成的专名。然而,从二者的含义有广狭、出现的时间有先后来看,却反映着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演进。 本书分为上篇与下篇,即“马王堆天文书概说”和“马王堆文书丛考”。前者简要介绍了马王堆天文书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概况,后者收入了作者研读马王堆天文书的一些心得体会,它们可以说是对中篇的补充和深化。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计划围绕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以简帛为主的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简帛》,共收录五十余篇外学者的论文,从多种维度对包山、郭店、上博、里耶、张家山、马王堆等出土的简帛资料进行探讨,其中既有像李学勤、邢义田、周凤五、夏含夷、工藤元男等这样的学者的重要论文,同时对于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也著意刊发。对于简帛的学术研究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就是胡可先、孟国栋、武晓红近年来从事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成果的部分论文结集,其收录论文十九篇,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古发现对于唐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二是新出石刻文献的文体学研究。三是新出石刻文献的个案研究。四是唐代诗词中相关名物的实物印证。五是摩崖碑刻的专门研究。这部专题论文集是我与孟国栋、武晓红合作完成的,收人这部专题论文集的论文,半数以上已在相关刊物发表,这些刊物是《北京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文史哲》、《唐研究》、《中文学术前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世纪初期以来,考古发现曰渐兴盛。推动着古代学术研究的曰益发展,甚至在有些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