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本书收入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有能见到的资料,考释文字吸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学界号称鼎足之作的《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一样,可供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
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刘信芳编著的《出土简帛宗教神话文献研究》主要從宗教學、歷史文獻學的角度,結合古文字、考古學研究方法,對簡帛宗教神話文獻做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包山楚簡神明與《九歌》諸神的對應關系,對《日書》四方四維與五行原理的分析,以及在文本釋讀方面對帛書“五妖”、“四殘”、“三時是行”的解說,對曾侯乙墓衣箱“斗土”二字的解說等等,頗能顯現本書的創新之處和學術價值。
楚帛书时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学术界一般认为是1942年秋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由当时盗墓的土夫子盗出,初为长沙古董商蔡季襄先生所得。1946年经柯强(JohnHadieyCox)带往美国,辗转多次,后为赛克勒(Sackler)医生所得,现藏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帛书人藏美国的经过,可详参蔡季襄先生遗稿《关于楚帛书流人美国经过的有关资料》(《湖南博物馆文集》第四辑21-24页,1998一年4月)以及李零先生的相关考证,此不赘述。同出的还有一些帛书残片,正式发表的有商承祚先生后人所捐出的帛书残片,这是留存国内的楚帛书残片。李零先生《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发表的现藏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的帛书残片,见该书图版五至图版八。“据李零先生介绍,在已揭开的部分帛片上有朱书者,也有朱丝栏和乌丝栏的区别,至少也有二至三件帛书,其中有一件有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甲骨文书法常用字汇编》以供甲骨文爱好者参考研读,为中华文化之流传奉献自己绵薄之力。该书集先生十余载甲骨文书法之心得著述所成,涵盖甲骨文字出土问世、经典著述、文字风格等诸多方面,有裨于当世流传而惠及后辈学者甚矣。通读此书,令人顿觉中华文字艺术博大、神奇如斯,赞叹之余自豪感暗生。
本书采用心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整体勾勒和通论。认为郭店简书乃是战国中期编晚以前制作或传抄的儒道著作。前五章对《老子》、《太一生水》两种道家著作,《五行》、《性自命出》和《语丛》三组在抄作时间上呈现出历时性变化的文体特征;在战国早期《老子》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且简本《老子》的发生,对于老子原本的思想及原始儒道关系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太一生水》的理论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宇宙生成论系统的构筑上,可能出于战国中期南方楚道家之手。对于儒简《五行》、《性自命出》及《语丛》诸篇。本书深论其心性论及伦理思想,对心性论所根源的天命、天道观亦有所探究。在分析各篇简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结合世传 文献的考证,认为楚简《五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
本书收入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有能见到的资料,考释文字吸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学界号称鼎足之作的《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一样,可供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
本书主要分析了大量简帛古书出土公布之后,由热而衰的原因,指出若想利用简帛古书重写思想史,关键在于要在观念、方法上发生改变。目前关于古书年代和古书学派都有一些新观念和新方法,对一些重要的思想专题也有研究和反思,凡此都有利于重写思想史。本书适合大学以上水平的教研者使用,适合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等研究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