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
《椽头乾坤:陕西古代瓦当》内容简介:立足于我省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组织编写考古综述性科普丛书《考古陕西》,丛书以时间为发展纵轴,以空间为叙述横轴,以考古研究收获为基础,以文献引证为辅助,全面展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图景。拟定的《考古陕西》丛书首批书目,包含12个选题。这些选题既考虑反映陕西考古的整体面貌,又突显我省考古的特色、亮点和新收获。为了发挥丛书撰写对年轻人的培养作用,我们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遴选了该院的中青年考古学者执笔,同时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学术水平和价值,我们专门邀请了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书稿完成后,编委会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对稿件审核,作者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在此,谨向撰稿者、学术顾问及审稿专家表示真挚的谢意。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当的著录始于北宋,到了清代关于瓦当的著述颇丰。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大批新的瓦当资料。瓦当的辑录和研究,较前大大发展了。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取得的一批科学的瓦当资料,为运用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对古代瓦当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以经过科学发掘又有比较明确地层关系的瓦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建立起中国古代瓦当发展的基本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本书内容简介:古砖的文字和画像是我国传统金石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最近十几年来,在江西地区发现了大批从东汉到民国时期的古砖,作者从中精选125种,以图文资料的形式结集出版,为研究江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古砖收藏提供了可靠的新物证。
一、本书所收瓦当上起西周,下至唐代。以秦汉瓦当为大宗。唐代瓦当则精选少量有特色及有代表性的入录。 二、本书编排方式,按画像类、图案类、文字类编排。在每类中,基本以时代先后为序。图案类瓦当,因数量较多,则选取有代表性及纹饰较佳者。文字类瓦当,大致按宫殿、官署、陵墓、祠堂、记事、吉语、杂类排列。 三、本书图版说明,依时代、形制、尺寸、释文、出土地点等项加以著录。某项不详者,暂付阙如。每一瓦当酌加简要说明。 四、瓦当中文字残缺或未识者用“□”标明。 五、本书图版均为拓片,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原拓片,极少数系翻拍所得。
本书包括:内蒙古出土瓦当概论;包头出土的“单于天降”和“单于和亲”瓦当;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出土的战国、汉代瓦当等内容。 本书是一本古代瓦当研究的考古学专著。作者做到了瓦当的时空完整性。从时代上看,本书收录的瓦当上自战国时代,下至辽金元王朝,中间的秦汉、南北朝及唐无一缺环。从地域上说,从西向东、由北至南,包括了内蒙古地区出土古代瓦当的主要地点。对内蒙古古代瓦当的研究,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从而得出瓦当拓片51幅,微集瓦当拓片17幅。由于书内大部分为考古发掘所获,它们有著明缺的位置、清楚的地位元关系,这就保证了瓦当研究的科学性,有了地区的学作基础,类型学的研究才更为科学、可靠。本书附录的内蒙古新出土的瓦当、历年出土的瓦当和微集的瓦当资料统计表,列出了瓦当名称、出土地点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南京传世名著》由317张照片展现南京及周边地区从六朝到近代的古迹名胜,是一本南京城的城市记忆,这些照片大多数是朱偰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耗费2、3年时间考察南京古迹期间拍摄,也有部分是采用航空队的航拍图和朱偰先生友人所拍摄的照片。
《椽头乾坤:陕西古代瓦当》内容简介:立足于我省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组织编写考古综述性科普丛书《考古陕西》,丛书以时间为发展纵轴,以空间为叙述横轴,以考古研究收获为基础,以文献引证为辅助,全面展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图景。拟定的《考古陕西》丛书首批书目,包含12个选题。这些选题既考虑反映陕西考古的整体面貌,又突显我省考古的特色、亮点和新收获。为了发挥丛书撰写对年轻人的培养作用,我们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遴选了该院的中青年考古学者执笔,同时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学术水平和价值,我们专门邀请了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书稿完成后,编委会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对稿件审核,作者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在此,谨向撰稿者、学术顾问及审稿专家表示真挚的谢意。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当的著录始于北宋,到了清代关于瓦当的著述颇丰。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大批新的瓦当资料。瓦当的辑录和研究,较前大大发展了。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取得的一批科学的瓦当资料,为运用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对古代瓦当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以经过科学发掘又有比较明确地层关系的瓦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建立起中国古代瓦当发展的基本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