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李文杰著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学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制陶技术研究以陶器上所遗留的痕迹和现象作为研究结论很可靠的证据,在陶器线图上绘出与制陶工艺有关的痕迹和现象,并且绘制了模拟制陶工艺流程图,配备了彩色或黑白图版,高度重视证据确凿和理性分析。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毕阅读。
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与清华简《系年》相关的文献,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对勘校释,由此既有利于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也有利于对传世文献的理解。
《扶余明墓:吉林扶余油田砖厂明代墓地发掘报告》介绍了自然环境及墓地所在位置;发掘和报告编写经过;墓地基本情况;采集的遗物;地层堆积;单位墓葬详述;墓葬综论;墓地基本文化面貌;墓地时代的推定和墓地性质等内容。
《三星堆与金沙》运用比较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两个遗址的遗迹现象、器物特征、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观察。主要是从青铜器、金器和玉器等方面,对它们的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层面,以较为通俗的笔墨进行了粗略的勾勒。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两个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发展的两个高峰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全书的基本架构是先以简洁的笔调对不同的器类进行概述,然后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再现两个遗址出土文物之间的承接关系,并对每件文物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便于读者加深对这些文物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感知古蜀文明绚丽多姿、内涵宏大的历史画卷。
《动物考古(第2辑):2013年中国郑州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第九届骨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11篇论文是从会后提交的论文中挑选出来的,其中英文7篇、中文4篇,是继2010年出版的《动物考古·辑》之后的又一本动物考古专辑。文集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文字,没有对原文进行中英文互译。中文撰写的论文附有较长的英文摘要,呈现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下面对所收录的11篇论文作扼要介绍。
《丝路旧影:元青花瓷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青魂蓝魄》宣传片主题歌,我的“丝路”瓷缘(代序),青金石和钻料——中世纪“妖魔”,高级“蓝调”——“青花”之名,“青花”起源,琼瑶做泥明珠料,百午风雅一峰青,窑火照夜开青花,元青花绽放伊斯兰,阅历形成哲学头脑,望着马可·波罗远去的背影,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伦敦大成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惊艳收藏,元青花瓷拍卖引出的话题,河北保定窖藏元青花瓷器,江西高安窖藏元青花瓷器,安徽窖藏元青花瓷器,一个忙碌的江南小镇——“浮梁瓷局”的设立,舟帆片片日边来,七百午前的“”和行走在“陶瓷之路”上的,那些穿越历史时空的经典,元青花瓷里的龙凤呈祥、花鸟虫鱼,元画中那一抹高寒的“蓝”,“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宠物和殖民贸易时代的开始,参考文献。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曾经有过许多的创造与发明。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上都有许多发现、发明与创造我们有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还有十进位制、赤道坐标系、瓷器、丝绸、二十四节气等重大发明。 古代的发明与创造,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远去,是不断面世的古代文物让我们淡忘的记忆又渐渐清晰起来。 在传承与创新、强国与富民并重的今天,再现中国古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酒、茶、漆器、铜镜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令人感悟到的是创造、发明源于生活而又惠及世人生活的真谛。
那是伟大的一年,又是可怕的一年。按耶稣降生算起那一年是1918年,而从革命开始算起则是第二年。那一年夏天阳光灿烂而冬天多雪,天空中有两颗星挂得特别高:牧人之星——晚上的金星和红色的、抖动的火星。然而无论是在和平的年代还是血腥的年代,日子都像箭一样地飞,所以在年轻的土尔宾一家人不知不觉中白色的、毛茸茸的12月已和严寒一起降临。啊,我们的闪耀着白雪和幸福之光的枞树爷爷!啊,妈妈,光明的女王,你现在何方?
《中国古陶瓷修复研究》主要介绍了作者徐圆圆多年在古陶瓷修复领域的集中实例,以修复前后的组合图片呈现,其中不乏陶瓷中,孤品,十分珍贵,作者的修复技巧更是炉火纯青,作者师承家传,在《中国古陶瓷修复研究》中作者从修复的基础环境,工具,材料到修复技法诸多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自己新的观点。
本书搜集了广州市现行政区范围内的古代、近代碑刻。它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前人已记录的碑记;另一类是通过实地调查,考古发掘,把新发现的碑刻公之于众,它是多年来采访探寻的新成果。本书对所录碑文进行分类、标点、分段,并以简体字录出。对于有不同的记录的碑刻,均对原碑作了校勘,力求复以原貌。对碑刻加以说明的内容,均以编者按列出。收入碑文以类列分编,再按年代顺序排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李文杰著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学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制陶技术研究以陶器上所遗留的痕迹和现象作为研究结论很可靠的证据,在陶器线图上绘出与制陶工艺有关的痕迹和现象,并且绘制了模拟制陶工艺流程图,配备了彩色或黑白图版,高度重视证据确凿和理性分析。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毕阅读。
本书收录了随州地区出土的各代文物之精华,包括石、陶、铜、金、银、玉、漆木等。以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品读《随州出土文物精粹》,我们为随州如此精美绝伦的文化瑰宝所折服。《随州出土文物精粹》的出版,为世人开启了一扇展示随州古代文明风采的窗口。愿世界了解随州,愿随州走向世界!
吐鲁秋地区地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地处吐鲁番盆地内,下辖吐鲁番市、鄯善系、托克逊系。南抵库鲁克山,舆马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北至天山分水岭,舆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等市系毗连。吐鲁番的文物古迹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目前,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交河古城、雅丽湖石窟,交河古城沟西、沟北墓地,高昌古城,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石窟,洋海墓地,吐峪沟石窟,台藏塔,苏公塔和坎儿井等十一处。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吐鲁番的文物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