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手姿 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系作者二十余来收录的敦煌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手姿,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王朝壁画中的代表手姿,对敦煌壁画手姿的演变历史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可供读者学习参考之用。 n n本书收录敦煌各个时期,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等古代王国壁画具有特色的手姿600例。不仅能藉以欣赏艺术与宗教结合的很高的表现,更可从朝代更迭中,窥见美学演变的脉络。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文物保护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我国众多的珍贵文物急需抢救、保护、研究、利用,仍形成强烈的反差,亟需提高整体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和加速培养适用的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然而目前文物保护方面全面、系统的教材尚较缺乏。我们在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供考古、文物保护专业师生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参考。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
《田野考古学(修订版)》是为大学考古专业编写的教材,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读者的定位不是学者,而是学生,故不争锋不论辩,以阐述道理和方法技巧为重,以如何避免操作错误为辅,既是田野考古入门教程,也可携之做手册备查。因而制定编写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简明实用、理论与应用实例相结合。
历史学的功能是通过对已逝岁月的如实回溯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揭示,使人们认识历史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取智慧,更好地衔接往事与未来。毕节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编的《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一书,将有助于我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走进历史上的古夜郎国,了解夜郎与毕节这块土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扩大毕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无疑是件颇有意义的工作。 《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集夜郎文化研究论文19篇和70幅文物彩图,文稿大多出自专家之手并已发表过。
《世界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中最精彩辉煌、有代表性的文物,旁及独立性的地域文明,力求以最少的、最精彩的文物反映文明的进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留下的文物不胜枚举、千姿百态、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文化也是与当时中原华夏文化系统的诸国、东部近海地区的东夷族及其文化系统鼎立的支柱之一。《文明之光:楚国的青铜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历史长河中楚国社会的点点滴滴一一为读者展示,想全面了解的楚国历史文化的朋友会在本书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本从书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广西史前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民间相传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这种光在白天不易看到,到了夜晚却可以照亮方圆数尺的范围。这种光是妖魔鬼怪最怕见到的,因此百姓喜欢佩戴玉器以保平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元素,经常佩戴和使用玉器,对人有多种好处,如能起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玉是贵重的,经过巧匠雕琢成玉器后,更是价值连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璀璨的玉文化。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项目成果集(2011-2013)》收录的21个项目是2011~2013年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评选出的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其中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制项目2项、保护规划项目5项、保护维修工程设计项目4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及实施项目9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项。
藏经洞的发现,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藏经洞文物的流散,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不幸,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敦煌是人一生必去的若干个地方之一,去敦煌旅游是很多人的梦想。敦煌旅游热近年逐渐升温,并将长期持续下去。但当人们真正到了敦煌,进入莫高窟之后,密集的佛教艺术信息骤然袭来,往往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让普通人走进敦煌、读懂敦煌的真正大众的通俗读本。本书是“走近敦煌丛书”之《国宝流散——藏经洞故事》,书中介绍了莫高窟藏经洞封闭的缘由和藏经洞文物重新发现的史实,讲述外国探险者盗宝的故事,概述敦煌文物的流存情况。
《博物馆的历史》主要核心线索是“从欧洲原型到本土化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以“从欧洲原型到中国博物馆的本土化发展”为主题,通过“博物馆的起源”、“启蒙时代的欧洲博物馆”、“中国古已有之的收藏传统”、“江苏: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起源之地”、“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振兴”等内容,将一次全方位呈现博物馆的起源、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历程。此外,《博物馆的历史》也很自然地以的篇幅介绍欧洲博物馆史,从而令观众更好地理解博物馆机构的欧洲原型引入中国并进行本土化发展的历史。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重量文物,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谈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谈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很好不错之作。
在时下的中国,相对于书画、陶瓷、玉器等艺术种类的火爆,碑刻市场是冷寂的。有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介入碑帖收藏的投资方太少,归结为现如今的人们心浮气躁,归结为人们多抱有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这些观点,自然都有道理。但人们忽视了碑刻市场自身的特点,没有从自身上寻找原因。 比如眼下的碑刻市场上,并不乏讲述碑帖的专著,而且大多装帧精美,印制讲究,极尽豪华之能事。可这些著作,又有多少顾及了当代人的阅读需要,兼顾了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要知道,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已使当今人们的阅读习惯随之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趣味性已知识性,成为阅读的驱动力。 有鉴于此,本书蹊径另辟,志在从碑刻的解读入手,重在挖掘碑刻背后的故事,力求使僵硬冰冷的碑刻,变得鲜活起来。尽量用故事的趣味性,来引出
本书记述的不是陆军元帅、将军和空军元帅的指挥得力,而是身在“很前线”的人的经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的退伍军人的支持下,通过整理新的海外存档文件,笔者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示D日以前未发表的信件,日记,照片和回忆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更接近实际的体验。角度颇多,有从空中,海上和陆地的角度,有从同盟国、轴心国,有从男兵、女兵。
王露女士是著名的专业摄影家,在考古界有很高的威望。大家公认,他所拍的照片不但得文物之形,而且传文物之神,其效果之好,是大家不断述说的。掀开这部文物摄影作品集,就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天堂,随处都是流光焕彩,令人目不暇接。 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一幅图片,标志着一个传统的开始。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国家地理》作为全球大的非赢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不断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引导新潮流。 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是世界历史博物馆无可估价的形象记录。而《透过镜头书系:中国国宝精华》则集其精粹于一书。书中数百幅图片捕捉了一个个罕见瞬间,这些图片在时间上涵盖一个世纪有余,在空间上则纵经横纬无所不至,直到我们这个星球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