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刻是历代金石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极为重视的古代文化实物资料,因其范围广、数量大,包含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散布面广,数量浩大,内容庞杂,对于石刻的全貌以及整体目录始终没有比较完善的梳理。以往金石著录中收录的金石目录书真伪混杂、重出互见,学术界始终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古代石刻的情况。 60余年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者孙贯文先生,倾力编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以下简称《草目》),收录汉至唐代中晚期石刻拓本条目4000余条。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石刻拓本进行全面鉴定、去伪存真、断代排序,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详尽目录,并且对各种石刻进行有关情况的介绍,如石刻的年代、所在地、传流情况、别名、重要特征、真伪、书体、主要内容及有关历代金石著录等,都作了一定的考证与说明
《中国文物大典(第1卷)》约400余万字,5000余幅图片,其中彩图约4000幅。共三册。内容包括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骨牙角蚌器、竹木器、漆器、铁器、金银器、玻璃器、纺织品、钱币、绘画、书法、雕塑、古建筑17类,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物的各个方面。 全书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文物考古专家编撰。反映了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中华民族古代文物的发展与演变、文物考古的新发现及新成果;许多资料为首次发表,许多内容为它书所未见,所举文物均为精品,具有代表性。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科学性、系统性强,体例新颖,深入浅出,通过断代、分期分门别类地将文物的概貌及其发展演变清晰地表现出来。全书为一部权威性的大型文物工具书。
本书系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是对新修订的《敦煌碑铭赞辑释》的补充。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主要收录敦煌文献中除敦煌写本碑铭赞之外的碑抄、僧人传记和赞文等,下编则主要将在敦煌石窟的壁面上题写的与修功德记有关的墨书题记及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幡画等艺术品中抄写的功德记等进行辑录。对上述文献的整理校录,或将对今后有关敦煌石窟营建史、敦煌传记文学、敦煌邈真像的绘制特点等研究有所启发,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粟特银器》为“中亚考古之父”马尔沙克先生经典著作,俄文原版于1971年在莫斯科出版。该书一经出版,便在英语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者图文并茂地整理归纳了粟特银器的相关内容,框架完整,思路清晰。同时,将金银器的研究放置于中亚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视野下,对每件器物背后的内涵作出的精妙解读,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刘晓庆自传。
《居延汉简研究》是由中华书局重新整理编排的新版本。陈直先生(一九○一—九八○),字進宦,又作進宜,江苏鎮江人,是中国当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居延汉简研究》为陈直探讨居延汉简的5种专著之汇编,1986年出版。
中山王器文字编(重订版),ISBN:9787102054391,作者:张守中 撰集
《考史游记》是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桑原骘藏1907年前后于中国访古考察时的成果,主要由《长安之旅》、《山东河南游记》和《东蒙古纪行》三个部分组成。此书详细记述了,作者所探访的一些重要史迹,包括古建筑、陵墓、碑碣等,记录了所经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物产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状况,并配有三百余幅珍贵照片或插图,是一部学术价值、文献价值极高的访古考史游记,一直被日本学界视为游记中的典范之作。
本书从我国原始陶器仰韶文化开始,按照历史的延续夏、商、周至汉、晋、南北朝到隋唐、宋 、金、元,以图片的形式逐一介绍了我国古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
本书收录范围为一九四九年至今发掘出土或采集所得的瓦当。图案、纹饰、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者选录其一,有细微差别者均选入。地名、人名、朝代名、宫殿名、年号等专用名用古籍专名号标出,书名用古籍书名号标出。其他标点符号用常规符号。
《宁乡青铜器》收录宁乡县境内历年来出土和收集的青铜器100余件。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商周青铜器,收录文物70件,包括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和一批青铜器铙、钟、兵器等。第二部分:后期青铜器,收录文物30余件,包括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类标本。前一部分是《宁乡青铜器》的主要部分,也是《宁乡青铜器》学术价值所在。宁乡是我国南方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出土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300余件,占湖南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将湖南境内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径称为“宁乡铜器群”,可见其影响之广、学术地位之巨。《宁乡青铜器》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湖南及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提供了全面而珍贵的素材,而且对湖湘文化的弘扬和宣传亦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3)宋元明金银器皿》主要讨论的宋元时代,等级禁限已经弛缓,执行又不严格,因此,金银器皿数量陡增,广布民间,世俗气息因之愈益浓郁,并且其造型、装饰常被陶瓷器、漆木器摹仿,成了时代器皿制作的核心。 宋元金银器皿虽然重要如此,但其研究却长期萎靡。如今,情况终于改变,扬之水正是促成这个改变的关键人物。近年,她把主要精力倾注于此,刊布了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您手中的书就是她近年心血的结晶。扬之水能够卓然成家,原因自有种种,其中,占据突出地位的是其工作精神和研究方法,这些在书中都有集中体现。
本書是作者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相關領域的論文集,收録2013年底以來和以往未收入作者其他論文集的文章40餘篇,包括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簡帛、璽印等古代文字研究,先秦秦漢史,古籍整理,考古學,古漢語等領域的研究論文;以及若干書評、爲他人著作所作的序言和回憶性文章等。書中文章均爲抢先发售結集出版,對相關研究領域具有的參考價值。
《永嘉场墓志集录》为温州永嘉场境内历代墓志首次汇编,所绿自宋至民国墓志文二百。九篇,内宋一篇、元五篇、明一百七十六篇、清二十一篇、民国六篇,录自现存石本《拓本》一百一十一篇、谱喋家录九十八篇,绝大多数属首次结集。本集之墓志以明代为伙,虽时代较近,然不少墓志之只言词组,往往有重要史料价值,不唯可订补历代官修史书或地方史牒中事件和人物活动谬误阙失,亦为温州乡土历史之研究提供珍贵田野史料。
《荆楚历史文化丛书·荆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反映荆门境内现有的全国文物、省级文物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为弘扬荆楚文化,总结荆门,促进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走进辽河文明》系统展示了辽宁地区从距今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到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文物精品。以文明曙光、商周北土、华夏一统、契丹王朝和满族崛起等五个专题的形式,以科普读物的性质向广大读者生动地展示了辽河流域作为多民族文化精萃汇集之地的文明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文明特色。
《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以山东摩崖刻石等书法载体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集中在西汉魏晋南北朝。赖非先生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艺术家。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就以善书而扬名。今天他的书法作品陈列于山东省内外的博物馆和书斋,甚至在海德堡也能观赏到他的作品。他已经创造出了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震颤的行笔,无论是间架结构还是章法皆展现出新奇的布局。
《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李辉炳陶瓷论集》主要内容包括:磁州窑遗址调查、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福建省同安窑调查纪略、广东潮州古瓷窑址调查、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我见、莆田窑址初探、河南鲁山段店窑、唐代邢窑窑址考察与初步探讨、安徽省窑址调查纪略、汝窑遗址的发现与探讨、关于“哥窑”问题的探讨、宋代官窑瓷器之研究等。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与古埃及纸草、古巴比伦泥版文书并称世界最早文明。今年是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来自法国、瑞士、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及255名甲骨文研究专家、学者、书法家参加了“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王懿荣对中国文字、古代史和甲骨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总结110年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展望未来甲骨学研究,本书收录了此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