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记忆:辽宁考古六十年重要发现(1954-2014)》回顾60年来辽宁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60年来辽宁考古事业的辉煌成就,展望辽宁考古事业的美好未来。《辽海记忆:辽宁考古六十年重要发现(1954-2014)》以迎来辽宁考古60年为契机,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鼓舞和鞭策当代辽宁考古人秉承攻坚克难、团结向上的优良传统,以抢救、保护、研究、服务为己任,再续辽宁考古事业的辉煌,为弘扬文化传统、守护精神家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书客观展示了一个世纪中吐鲁番出土砖志的研究情况和成果。以砖志主人死葬时间先后编排,书中“注释”部分设有对该方砖志的“征引文献论著题录”,书后附吐鲁番出土砖志检索表等。
这本《藏族文物》画册(以下简称画册)付梓之时,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早在2002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就计划在北京建设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2006年5月1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时,为中心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 “要努力建设全国乃至世界藏学研究的学术中心、人才中心、文献中心、出版中心、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为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央领导的指示既为中心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又为中心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特别是建设全国乃至世界藏学“展示中心”的要求,使酝酿已久的“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获得批准;2007年4月18日,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工建设
本书为《岳麓书院藏秦简》的衍生开发产品,主要针对已经出版的前三卷的简文及注释进行修订补充,以期反映整理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学者的意见,使其更加准确还原秦简的本来面貌,对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这批简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用小开本、平装本、低定价、携带方便,可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
本书收录范围为一九四九年至今发掘出土或采集所得的瓦当。图案、纹饰、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者选录其一,有细微差别者均选入。地名、人名、朝代名、宫殿名、年号等专用名用古籍专名号标出,书名用古籍书名号标出。其他标点符号用常规符号。
本书收录了随州地区出土的各代文物之精华,包括石、陶、铜、金、银、玉、漆木等。以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品读《随州出土文物精粹》,我们为随州如此精美绝伦的文化瑰宝所折服。《随州出土文物精粹》的出版,为世人开启了一扇展示随州古代文明风采的窗口。愿世界了解随州,愿随州走向世界!
《异世同调: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展览是为庆祝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举办的特别展。20年前,阿瑟·M·赛克勒伉俪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倾力帮助北京大学建设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兼具进保护和展示设施的博物馆,希望这所博物馆能够成为融汇中西文化的桥梁。20年来,这里举办了数+场高水平的文物、艺术展,在北大、在文博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已经成为“古今交汇、中西交融”的学术与艺术殿堂,实现了阿瑟·M·赛克勒伉俪的美好愿望。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已发表的有关金文方面的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文字考释、语法词汇、铜器纹饰及铭文所见器物自名、方国姓氏、诉讼制度等相关问题的探索,并利用新出材料多有补充,其中字词的释读考证尤为精到,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来在金文方面的研究成果。
明清时期,德化窑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德化窑白瓷的特性,吸收传统的雕塑技艺,大胆创新,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瓷雕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有文心匠意的篇章。 2014年11月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将举办一场《琼姿玉骨·明清德化白瓷精品展》。这些展品是从该院所藏德化窑瓷器中遴选而出,共计68件(组),全方位展现了明清德化白瓷丰富的文化内涵,旨在使公众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到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之美。《明清德化白瓷精品展:琼姿玉骨》就是此次展览的成果汇总。
《简帛研究2017(春夏卷)》共收录战国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研究论文、译文、研究述评、书评等29篇。内容包括简帛文字校释、文义辨析、文本解读与简册编联,利用简帛材料研究战国至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军事、思想文化等问题,反思简牍学研究方法,评介简牍学新动态和成果,集中反映了当前简帛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焦点问题。
书稿选取作者有关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论文36篇,作者将出土的地下文献与传统史籍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吐鲁番、敦煌地区的社会、经济、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