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陶瓷标本数据是从3万多件标本中遴选了140余个窑口、200余处窑址约6800余片古窑址标本进行展示。 这些标本资料的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明清,其中以唐到元代的标本最为丰富。有的瓷片可与出土和传世器物相印证,有的则不见于出土与传世器物,对窑址标本的研究就越显得重要。 本卷河北卷就陶瓷的发展历史而言是宋代白瓷定窑及北方民间瓷窑代表磁州窑的所在地。这里共收录了231组件贾壁窑、磁州窑、邢窑、定窑、井陉窑、隆化窑等陶瓷标本。
砚作为中国独有的书写工具,有着独特之韵味,它与中国书画、陶瓷、铜器、玉器等,同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之瑰宝。历代出土了大量的砚品,流传于世的实物,亦不在少数,是融雕刻、绘画、书法、历史、文献、文字、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门类。本书作者易苏昊先生深谙砚之美,砚之韵,侵淫砚海,收藏之精品叠出。观其收藏,以明清、近现代石砚为多,明清佳砚更具特色,藏砚注重其历史性、艺术性,砚铭之精者,可比肩《西清砚谱》。本书将易苏昊先生所藏名砚汇集成册,收砚158方,形制丰富多样,品类聚集一书。书中不仅有藏砚实照,亦有藏砚之精拓,尚有小字题识,考据详尽,楷法精妙,文辞雅致。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调查记”是概括地介绍一下大致情况,以期在详细了解或研究之前,先有一个总的轮廓印象。其中的第二节“释迦塔建筑实录”,是综合记录塔的实测结果,主要是各部分的尺寸做法。这些东西在实测图或图版上已都有了,这里只是把分散在各图版上的情况和数字,按性质集中起来,或指出各种相似部分的异同之处,使眉目清楚,以备专门研究某些问题时查阅之便。 下篇关于寺塔的研究,是个范围很广泛的题目,以限于个人水平和条件,只是就修建历史、原状、建筑设计及构图、结构等四项作了初步研究。此外,如彩画、瓦作、小木作、塑像、壁画以及结构的力学分析等等,都限于条件或专业范围,或只提出问题,或未敢涉及。 我在编写之前,大致研究了塔的现状和具体条件后,决定以探讨当时设计方法为重点,希望总结出一点古
《中国壁画史(修订版)》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壁画;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壁画;秦代壁画;汉代壁画;三国两晋南北朝壁画;隋代壁画;唐代壁画;五代十国时期的壁画;宋代壁画;辽代壁画;金代壁画;西夏国壁画;元代壁画;明代壁画;清代壁画;藏传佛教壁画;现代壁画等。
本书客观展示了一个世纪中吐鲁番出土砖志的研究情况和成果。以砖志主人死葬时间先后编排,书中“注释”部分设有对该方砖志的“征引文献论著题录”,书后附吐鲁番出土砖志检索表等。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中山王器文字编(重订版),ISBN:9787102054391,作者:张守中 撰集
隨着西北漢簡整理出版工作的迅速推進,新近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整理的 成果《玉門關漢簡》和《懸泉漢簡》 卷先後由中西書局出版發行。關於《懸泉漢簡》的相關情況另有專文介紹,此處僅就《玉門關漢簡》一書的内容和價值作一簡要説明。 《玉門關漢簡》收録歷年來在敦煌地區各烽隧遺址出土並且收藏在敦煌市博物館的全部漢晉簡牘729枚(有晉簡2枚)。其中包括1998年在玉門關遺址發掘出土的381枚、1987年至1990年在懸泉置遺址採集的懸泉漢簡57枚、1990年以來在其他各烽隧遺址採集的零星漢簡79枚,均屬 公布。另外212枚雖在此前已有發表,但此次重新整理,有清晰的圖版和 加準確的釋文,都將以新的面貌呈現給讀者。 《玉門關漢簡》是整個西北漢簡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内容可以和已經出版的《敦煌漢簡》《居延漢簡》以及正在陸續出版的《懸
本书将四川画像砖视为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社会内容和艺术形式以及在西部地区的演变发展情况的深入探讨,展示其在巴蜀文化体系研究中的价值,从而揭示出四川画像砖艺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尤其是在汉代美术考古中的学术地位。这是国内部较全面较系统地研究四川画像砖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作者有关龟兹史地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的论文集,内容涉及龟兹史前文化、人种、地方铸币、汉唐古城、佛教遗址等诸多方面,对龟兹学的研究多有参考价值。
魏启鹏先生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近年来一直从事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已出版多部著作。本稿(含《郭店楚简〈五行〉笺证》、《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失传两千多年的佚籍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以内外证结合,参照发明,对其内容及章句进行了较详细的笺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此之外,该稿还录了一些相关的作者本人和别人的研究文章,使读者对全书的内容及性质有较完整的认识。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辑)是由辽宁省博物馆及其主管的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论文集。《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辑)》立足辽宁,面向外,以辽金历史地域文化、辽金文物研究为主体,兼及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及陈列展览等,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主要内容包括辽金考古发现与研究、辽金历史研究和文物研究、辽金碑刻研究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严文明先生1964年撰写,当时是作为考古专业本科生新石器时代的教材。书中不但收集了当时能收集的资料,而且经过分析消化初步建立了一个体系。本书不但对于研究考古学发展史,而且对于今天新石器考古学教材的撰写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个多山脉、多丘陵、多河流和多湖泊的地区。受地形、地貌及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今浙江境内的活动及其文化遗存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面貌。就浙江70年以来的考古工作而言,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浙北以钱塘江为界,江北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地区,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至四千两百年连续更替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江南宁绍地区,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跨湖桥遗址和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浙中丘陵地带,近年来还找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上山遗址和约九千年的小黄山遗址。浙南山区人类活动相对滞后,但在瓯江流域也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晚期阶段的好川文化。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史前文物大部分出自以上四个区域的考古发掘。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卷)》以大量彩色图录介绍了龙门石窟宾阳洞区窟龛造像的内容、形式和时代特征,以及其中重点洞窟的大致情况。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2卷)》主要讲了图版、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图版说明、实侧图、龟兹事辑(二)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