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研究(靠前2辑)》向您介绍了综论与早期青瓷、浙江地区青瓷的研究、其它地区青瓷器、青瓷的比较研究与科技等内容。《中国古陶瓷研究(靠前2辑)》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毛乌教授致力于庞贝研究已有25年了。夏天,他在庞贝的废墟度过,冬天则在罗马,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新材料。在关注庞贝古迹的学者中,毛乌教授享有盛名,发表了这个领域的大量德语和意大利语著述。不过,《城市史译丛:庞贝的生活与艺术》并非旧作的译本,而是以英语出版的新作,其中展示了许多复原品和图画,作者期望借它们佐证自己对废墟的解释。对此,出版商大度地提供了许多帮助。
萧湘编著的《中华彩瓷窑》内容介绍: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窑场。它首先广泛采用了釉下多彩的装饰技艺,打破当时瓷器生产“南青北白”的格局,开创了中国瓷器的彩瓷时代。它最早将诗词、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做到了诗、书、画与瓷器装饰的结合,把瓷器的装饰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高古文物指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汉代以前之玉器和陶器以及北宋以前之瓷器。相通性包括古人制作文物时的相通性和高古文物在大自然熏陶下全面综合变化的相通性。高古文物中的青铜、玉、陶瓷饱含着华夏先祖们的辛勤劳作与精神文明,也饱含着大自然施之其上的鬼斧神工,饱含中都凝聚相通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相通性链接成高古文物,并贯穿于方方面面,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微观鉴定 青铜器和高古玉:暨初探高古文物的相通性》从人做与天做两个方面探秘高古文物的相通性,既有揭示高古文物发生变化有机原理之意图,又有用相通性证明高古文物鉴定原理之目的。
玉不琢,不成器。 琢玉必须讲究刀工。石器时代不存在精密 刀工 ,如今出土的玉斧、玉铲等玉制品,基本上都是素面无纹,即使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弦纹、绳纹等原始图案,也很难在同时期的玉制品上发现踪迹。直到夏、商、周三代,刀工才得到攻玉之人的重视,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各代都显示了独特的刀工技法。《古玉刀工鉴别:汉唐卷》针对汉唐时期的刀工,结合翔实的资料,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刀工鉴别的快速通道。
敦煌艺术的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在美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至今仍然焕发着艺术生命力,感动着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所以,怎样看待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怎样继承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美术遗产从事现代中国的美术创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敦煌艺术十讲》分十个专题,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雕塑史、书法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涉及了敦煌壁画、彩塑、敦煌写《敦煌艺术十讲》法以及敦煌艺术与中国内地以及中亚、印度的比较研究。
照读楼,是苏州大收藏家丁宗琪先生的书斋名。丁先生所收藏的一级文物——汉代玉舞人,后捐赠上海博物馆。丁先生藏品门类颇多,而以古币为其至爱。2013年是丁先生冥诞100周年,本书由丁先生的儿子丁蘖整理、编写的,为民国以来上海、苏州泉界往事、藏家的回顾,有吴湖帆、马定祥、彭信威、郭植芳等名家轶闻,这些文章的一小部分曾在《苏州杂志》、《收藏》杂志刊出,深为行家所重视。本书忠实记载历史;史料生动、翔实、感人;手资料,丁宗琪先生口述历史和真实资料的结合;介绍钱币知识,图文并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象岗南越王墓的发现,无异于打开了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老城区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因为这三大遗址都是在建设工程中发现的,发现后都得以在原地保护,因而,被视为文物考古工作中贯彻发掘、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范例。 我们选择典型的发掘事例,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
《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是关于研究“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黄肠石墓的形制源流与题铭变化、明代修葺白马寺以汉墓黄肠石和青砖为建材、西安碑林藏于右任“鸳鸯七志斋”石刻、帝陵南兆域出土的黄肠石、帝陵北兆域出土黄肠石题铭的著录与未著录的拓本等内容。 《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内容为清代以考据为主的汉学儒风大行,当时学人十分重视金石资料实证,存世金石著录为历代之最。而在近二十多年来,欣逢盛世,学术振兴,石刻资料的汇集与出版、研究更是前所未有的兴盛。重要的碑石、墓志、佛教造像等重要的石刻门类都有多种大型著录汇编出版问世,为学术界提供了可贵的原始资料。然而,也有一些相对比较罕见、数量较少的石刻资料还没有系统的收集整理。如汉代黄肠石题铭的研究即以原有资料零散而新品
明陵遗存的珍贵文物古迹,在当前世界旅游形势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自然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了解明代历史的绝好内容,为此,《明文化丛书:明朝帝王陵(增订版)》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明朝18座帝陵的墓主、陵寝制度、历史沿革变迁及轶闻趣事进行介绍,力求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期达到弘扬祖国文化,为海内嘉宾提供全面了解明陵历史的目的。
本书对良渚文明的重要内容——玉器通过线绘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从良渚 “琮王”到象征着神权与王权的权杖等,考古学者方向明,用精美的线绘让我们在5000年后看清、看懂良渚玉器1毫米内刻画四五条线条的纤毫毕现,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如果以天平作为比喻,在 奢华 这个主题下,一端是奢侈品本身,而另一端,就是使用这些奢侈品的高端人群。正是从呈现贵族式生活品位的主旨出发,世界品牌课题研究组在经过精心酝酿和筹备之后推出此书。 《皇家御用奢侈品》精心挑选了14国王室,它们代表了真正的贵族式的华贵生活典范,同时,《皇家御用奢侈品》将各国王室与其御用奢侈品牌之间的深厚渊源娓娓道来,呈现了诸多奢侈品牌所承载的精英文化传统。由此,《皇家御用奢侈品》列出了一份由王室成员所开出的精品购物清单。 在书中精选的50多个皇家御用奢侈品的品牌中,涵盖了高级珠宝、*瓷器、专车、专机、游艇、名表、名酒、名笔、雪茄再到时装,同时也包含了王室御用的银行,以及服务于皇室贵族的奢华酒店。同时,每个品牌又具体结合了 品牌志 、 典藏馆 、 名人堂 ,将
这本书是为那些喜欢神秘事物的人准备的。在这部探究冰川时期岩画艺术的作品中,作者吉纳维芙既是向导,也是侦探。她研究了鲜有人注意的人类最初的书面交流工具——几何岩画,并用它来解锁人类谜一样的过去。 在这本结合了游记和自传写作方式的历史普及读物中,作者首次探索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因素。在书中,读者将跟随她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之旅,并从这些拥有数万年历史的符号中,一窥人类祖先的智慧水平、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以及人类的进化过程,包括古老岩画是如何为我们今日高速发展的科技奠定基础的。 加入这场穿越非洲、欧洲的洞穴探险之旅,解开那经过三万年依然如初的符号之谜。
《文明曙光 原始社会时期/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丛书》是对陈列主题的深化和扩展,旨在向读者展示史前中原文化更为深广的内涵。全书以中原史前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分为《概述》《走出蒙昧——旧石器时代》《华彩乐章——裴李岗文化》《斑斓华夏——仰韶文化》《文化交融——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与屈家岭文化》《走向文明——河南龙山文化》六大部分。
《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以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的皇城宫苑为研究对象,上述皇城宫苑的结构布局和相?记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书後附宋东京开封府皇城附近示意图、河南洛阳隋唐东都平面复原图、和北宋卤薄大钟等图。
本书主要论述了唐代和南北朝时期以长安爲中心的陕西及中原地区美术遗迹,内容包括佛教图像和道教图像等。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和实证的方法,围绕著艺术作品的行程与内容,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中国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交融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随文约三百幅插图,从而使该书具有了图文并茂的效果。
《红山文化玉器与新品鉴考(精)》的内涵,是红山文化方面的课题。红山文化,偏居祖国的东北,但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却是享誉外的一个非常知名的考古学文化。但其达到这个程度,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有个过程,是逐渐清晰的。
贾尔斯·提洛森编著的《泰姬陵(营造小史)》是一本深入了解泰姬陵读物。这座莫卧儿时期的宏伟陵墓屹立于印度四百年,洁白无瑕,给人一种亘古不变的感觉。她总能召唤出不同的想法,爱情、女性……千奇百变,无论是否过度诠释,这许许多多的想法都是这个建筑的一部分。她是莫卧儿人的骄傲,同时也引起了殖民者的诸多复杂情感,更激发出东西方艺术灵感相遇的火花。作者从莫卧儿朝廷、建筑和花园设计一路侃到宝莱坞电影,文中穿插精采图片和画作,书末还提供游览的详细建议及阿格拉地图。热爱泰姬陵和印度文化的您不可错过。本书封面素描系天津大学建筑系学生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