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张凯编的《梅光迪学案(精)》收录了梅光迪先生发表于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以及私人的信函、日记。能够使得我们对于梅光迪先生的思想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对于其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和生平事迹的研究。
本书稿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三个部分,以重庆抗战史为学术基础,整合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其他文博、研究机构保存的历史图片,以及海外搜集到的珍贵图片,是一部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图像历史著作。 本书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回顾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了解今天的重庆;有助于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铭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功勋;彰显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在阐 述唐代四川地区行政区划演变、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历史发展的 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探讨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 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本书首先从农业物质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 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三个层面,着力解析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的内 在动力;其次,选取历代文献着重记载的“扬一益二”“别籍异 财”“俗好娱乐”以及“和同为一家”等四川地区特有的社会现 象,全面考察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双重互动下所 折射出的内在合理性。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和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前三个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后两个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经注》为中心,并旁搜他籍,将汉唐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各类湖沼如数辑出,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征、自身特点及价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经注》为中心,对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逐一进行考索,初步探明了其源头、流经所在、流向、流程、尾闾等基本情况。研究湖沼与河流,主要是试图复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面貌的总体情况。自然灾害的研究是在全面搜集灾害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各别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
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区,人地关系在流域内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流域问题的解决必须遵从其内部规律。《历史流域学论纲》从历史长时段视角出发,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流域问题的形成、变迁及流域内人地关系的特征。《历史流域学论纲》八章,从历史长时段视角出发,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详细论述了历史流域学的构建缘起、基本理论,重点对流域内资源、交通、灾害、人口、文化等所呈现出的流域性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
郑天挺先生从1922年至1936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很多高校讲授过地理学方面课程,出版过有关教材,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应有一定地位,但并不为学界所关注,随着本部讲义的整理出版,相信大家会逐步认识其相关成就。本书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孙卫国教授负责整理,共分三部分:《古地理学讲义》、《关于丝绸之路》、《世界人文地理讲义》。全书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与已在我局出版的《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明史讲义》等书成一系列,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中国名号与中古地理探索》从中国古代名号、中古地理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先秦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作者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古代国号、名号、地名等为研究对象,力图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涵揭示出来,从而将一幅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潮州广济桥是我国的古桥之一,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和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古桥”。本书以韩江的地理特点为背景,分为“广济桥史话”“佚闻传说”“与桥相关建筑景观”“粤税之大者无过此桥”“文征”等九篇,通过历史资料详述广济桥建桥以来的历史沿革,筑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与广济桥相关的人文风俗、传说故事和文学创作,让广济桥的古今风貌跃然纸上。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是以《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学术团队科研成果为主的论文集。收录15篇论文,主要是《清史地理志》编纂过程中的考证、体会、感想,《清史地图集》编绘当中的一些初步认识,学术性、逻辑性均较强,对于清代地理典籍、舆地图和关于清代的地理典籍做了相应的校勘、诠释、分析,有的回忆参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有的地理考释颇见功力,而有的分析则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深度研究。
本书借助历史地理学时空结构研究方法,探讨清代八旗驻防“满城”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管理结构和军事实力、发展过程和地域分布、形制、设施、整体空间结构等,并结合太原满城、密云满城等个案深入分析满城的时空特征。
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春城”的美誉。清朝末年,昆明已形成“三坊、二十四铺、一百五十余条街道、四百多条巷道”的繁盛景象,近代工业初具规模。民国时期,古老的昆明在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下渐渐展露出新的模样。昆明老民居分布最广的是三间四耳、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一颗印”式建筑。滇越铁路通车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昆明出现了欧式建筑,如巡津街的法式住宅楼房,云南大学的会泽院,正义路马市口的万来祥西药房,金碧路的惠滇医院,等等。全新的城市面貌下.新式学堂、医院和现代市政设施也正使它内里的气质悄然改变。抗日战争期间,昆明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而免受战火破坏。由于当时工厂、学校的内迂潮,昆明一度繁荣,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前沿,
本书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侯鸿鉴一九三三年漫游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诸省,考察教育、寻访名胜的游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读者从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当时各地的教育状况、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指南。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一幅被称为 塞尔登地图 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 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 塞尔登地图 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 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
本卷收入葛剑雄四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作者第一本讨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的专著,或许也是国内第一本。尽管其后他又出版了更深入全面的著作,却再也找不到比“普天之下”更合适的题目。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滔滔黄河》和《未来生存空间》——讲述沧海桑田,人间几度寒暑,人类靠什么与自然相处?捅破预言谬误,用历史昭示未来。《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从马王堆汉墓和放马滩秦墓中的惊人发现开始,讲述原始地图、汉代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国地图演变与测绘,最详尽的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史,从地图读懂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