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本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挖掘整理起于明代、讫于1949年,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的传世的单幅绘本、刻本、碑刻地图,或是专项地图集中的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古旧地图(包括中、外文地图),共计66幅。在系统地梳理三山五园地区的自然地理形态演变、历史文化发展变化、重大事件文化蕴含的基础上,采用精巧的装帧设计,优质环保的材料印装呈现,使其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兼具艺术收藏价值。
《四川通史》上自先秦,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书共7卷,400余万字,千余幅插图。经过四川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十位史学专家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10年3月出版。本套书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反映四川历史的权威性著作。 本书深入地探讨了四川从古蜀至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状况及其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考古的*发掘资料和史学界*研究成果对四川历史的演变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从而使书稿更加历史地辩证地展现四川历史的兴衰发展。统观全书,指导思想正确,资料丰富,内容全面,观点平实,史论结合,分析深入,图文并茂,创新性强,特色突出,是一部有极
本书作为该领域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是近二十年来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坐标。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章,t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主要讨论气候与地貌、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等问题); 第二章,t青铜器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于居住形式(主要讨论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城邑分布及其形态、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等问题); 第三章,t秦汉时代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主要讨论人口分布与迁移、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交通道路、城邑与村落、文化区域及其差异等问题); 第四章,t七至十三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主要讨论自然地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当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
本书以中国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为主,也包括一部分中国地理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研究。 在历史经济地理领域,着重探讨了战国时期北方重要水利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的创始人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问题。在历史军事地理领域,主要考证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和军事设施的地理问题,其中包括魏国西长城的走向、闾左的身份与其地域来源的关系、巨鹿之战与刘邦还定三秦之役、楚汉彭城之战、韩信平齐之役、垓下之战等重要战役的地理进程。在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方面,论述了史念海和侯仁之两位学科 创始人的主要学术贡献。 在地理学史领域,重点阐述了唐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以及明代地理
以色列吉迪编著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视觉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公元前第2千纪后期至第1千纪前期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描绘了北方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北方地带的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是继《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之后作者关于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又一新著。分为绪论、布币研究、刀币研究、铜贝研究、圜钱研究五大部分,全书围绕先秦货币地名考释,货币地名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与先秦货币的流通,先秦货币与交通道路的复原、先秦货币与古代郡县制度,先秦货币流通区域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差异等货币地理问题做了深入系统并富有创见的研究,其中许多观点被认为具有创新意义和开拓价值。 本书适合于历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钱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吐蕃地名研究(J)》首次用地名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7—10世纪特殊环境下敦煌古藏文文献(包括藏区本土及西域等地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吐蕃地名的由来、沿革变迁及其映现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以藏汉古文献为依据,加以缜密的论证,弥补藏汉文献记载中历史地名背景含混不清的缺陷,消除由于历史地名背景不清造成的对某些史料的误解,试图客观公正科学地复原吐蕃时期我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面貌。 对古藏文吐蕃地名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古藏文文献解读上遗留下来的多种问题,还原史地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