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隋唐北部边疆历史地理多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的集结。主要对隋唐长城,唐代安北都护府,唐代北疆军事驻防城的建造与分布、历史演变、空间结构等,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历程,唐代“丝路”沿线羁縻府州的配置及其担负的东西方贸易纽带作用,以及唐代“河曲”地域都督府与工商经济问题等展开研究探讨。
精选作者在期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以及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文稿,以现代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和教育观为主轴,系统化归纳梳理结集成册。本书与作者2018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一脉相承,但又凸显两个新认识:一是提出现代地理学独立性本质在于本体交叉性,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更深的洞察力;二是思考培养文理思维兼备的新型地理学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全书四篇:篇畅述探索现代地理学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第二篇宣讲树立本体交叉科学观必定引申出服务社会的应用观和培养文理思维兼备新型地理学人才的教育观,本体交叉科学观是“三观”之本,驱动现代地理学成为一门富有魅力的独立学科;第三篇以作者应用现代地理学研究范式于农业实践的案例,论证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的根基;第四篇从顶层设计、培养目标
本辑收入历史地理类学术论文和文章28篇,都是专业教师和研究者撰写的,质量相当稳定。其中大部分文章的讨论对象相当微观,即使讨论较宏观的课题也选取个案以小见大,这与当前历史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也是见微知著的学术积累。这些作者都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吸收了历史学前沿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本辑收入的文章有:燕“并蓟居之”辨证;禹鼎、敔簋与淮夷内侵路线问题;唐代“陇右道”形成与变动的历史根据;清代玉环厅隶属关系考辩;论中国传统政治地理中的水域;论历史时期丝、麻地理分布与生产重心;唐代会宁关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地图中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等等。
陈静、张凯编的《梅光迪学案(精)》收录了梅光迪先生发表于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以及私人的信函、日记。能够使得我们对于梅光迪先生的思想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对于其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和生平事迹的研究。
本书借助历史地理学时空结构研究方法,探讨清代八旗驻防“满城”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管理结构和军事实力、发展过程和地域分布、形制、设施、整体空间结构等,并结合太原满城、密云满城等个案深入分析满城的时空特征。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和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前三个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后两个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经注》为中心,并旁搜他籍,将汉唐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各类湖沼如数辑出,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征、自身特点及价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经注》为中心,对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逐一进行考索,初步探明了其源头、流经所在、流向、流程、尾闾等基本情况。研究湖沼与河流,主要是试图复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面貌的总体情况。自然灾害的研究是在全面搜集灾害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各别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是以《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学术团队科研成果为主的论文集。收录15篇论文,主要是《清史地理志》编纂过程中的考证、体会、感想,《清史地图集》编绘当中的一些初步认识,学术性、逻辑性均较强,对于清代地理典籍、舆地图和关于清代的地理典籍做了相应的校勘、诠释、分析,有的回忆参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有的地理考释颇见功力,而有的分析则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深度研究。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中国名号与中古地理探索》从中国古代名号、中古地理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先秦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作者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古代国号、名号、地名等为研究对象,力图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涵揭示出来,从而将一幅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潮州广济桥是我国的古桥之一,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和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古桥”。本书以韩江的地理特点为背景,分为“广济桥史话”“佚闻传说”“与桥相关建筑景观”“粤税之大者无过此桥”“文征”等九篇,通过历史资料详述广济桥建桥以来的历史沿革,筑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与广济桥相关的人文风俗、传说故事和文学创作,让广济桥的古今风貌跃然纸上。
郑天挺先生从1922年至1936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很多高校讲授过地理学方面课程,出版过有关教材,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应有一定地位,但并不为学界所关注,随着本部讲义的整理出版,相信大家会逐步认识其相关成就。本书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孙卫国教授负责整理,共分三部分:《古地理学讲义》、《关于丝绸之路》、《世界人文地理讲义》。全书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与已在我局出版的《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明史讲义》等书成一系列,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区,人地关系在流域内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流域问题的解决必须遵从其内部规律。《历史流域学论纲》从历史长时段视角出发,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流域问题的形成、变迁及流域内人地关系的特征。《历史流域学论纲》八章,从历史长时段视角出发,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详细论述了历史流域学的构建缘起、基本理论,重点对流域内资源、交通、灾害、人口、文化等所呈现出的流域性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
本书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部游记。《滇康道上》为化学家曾绍抡一九四一年带领西南联大十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报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了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的一册,收入了向达先生所著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全册,书中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书中除收录原文外,还有详尽的译文。本书内容全面,融科学性、理论性、史料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将会在阅读中看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非常值得一读。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在阐 述唐代四川地区行政区划演变、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历史发展的 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探讨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 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本书首先从农业物质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 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三个层面,着力解析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的内 在动力;其次,选取历代文献着重记载的“扬一益二”“别籍异 财”“俗好娱乐”以及“和同为一家”等四川地区特有的社会现 象,全面考察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双重互动下所 折射出的内在合理性。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