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吴淞江与黄浦江的历史变迁》;《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明朝与琉球的海上航路》;《唐代两京驿路考》;《唐代洛阳至襄州驿路考》;《唐代长安至襄州荆州驿路考》……《复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丛书:史地丛稿》收录了这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作品。
黄普基编著的这本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燕行录资料为中心以燕行录为核心资料,以明清地方志和现代气象水文资料为补充,对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尝试进行包括地名聚落历史气候环境变化地理意象等方面的历史地理研究燕行录中有丰富的历史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资料明清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者们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山川风貌地理形势驿道里程等情况加上这一文献具有史料记载的连续性,如果按整个明清时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解读,可以从中了解地名聚落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朝鲜人从不同角度观察明清时期的一景一物,记载了许多中国文献缺载的史料,因此将燕行录与方志等中国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是探讨他者眼中的中国从周边看中国的新的路径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二版)是一本新型的通俗地名工具书。它具有“实用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可以为广大读者查考古今地名沿革切实提供方便,适用于一般地名工作者、文史工作者、出版编辑及广大读者使用。与前一版相比,第二版资料跟新截止日期为2013年底,补充了2008年底以来有关我国政区沿革变化情况的内容,并订正了前一版未发现的一些知识性错误,解决了因行政区划调整给广大读者带来的诸多不便,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唐中期以降,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的经济重点开始转移到江南地区,也即所说的长三角地区,它包括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城镇早在唐代中晚即已发轫,至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十分繁荣,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该地区城镇的发展,它对该地区的城镇结构、城镇分布、交通网络、城镇的功能、地域景观,以及江南水网的变化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旨在探讨城镇的发展与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为论文集。内容分为三部分,历史地理研究、地名研究、怀念及其他。历史研究包括《有关炎、黄二帝的若干史实考》《西周营建成周考辨》《穆天子西征试探》等19篇文章;地名研究对地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如《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有关地名考证的几个问题》等;“怀念及其他”对谭其骧先生的治学进行了追怀,以及书序,如《〈布衣刘邦〉序》等。
本书写作立足于历史文献、古文字研究、考古发现的进展,依托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知识,深入地、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历代饮食礼俗与文化,全书由14章组成。本书配有大量图片,直观地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的每一重要时期的精彩。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从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的视角,对曾经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族群巴人从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综合运用,复原并梳理了巴人族群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过程以及巴人时代巴地气候、植被、动物、水文、矿产资源等地理原貌及其变迁过程,并运用生态人类学相关理论阐释巴人族群地域系统内巴人族群与地域环境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动态的巴人族群生态系统模型。
殷代商王国属于中国早期国家,其政治地理结构是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作者韦心滢)将商王国政治领域的地理空间分成三个层次一王畿、近畿与边域,在此框架内探讨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中的几个问题:商王国的政治领域,即其“四土”所至;在该领域地理空间中所体现的政治格局,即商王朝领土内的政治结构与王朝对地方的统治管理方式;商王国与周边方国的关系。通过这三方面的深入考察,本书对当时东亚地区大的王国——殷代商王国的政治结构进行了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并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进行了全面而生动地勾勒。《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研究》还依据对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的认识,讨论了小邦周克灭大邑商的原因。商王国之覆灭与早期国家较为原始简单的政治体系和不稳定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