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库?世纪楚学:楚国历史地理研究》从楚国的自然、政治、军事、农业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楚国的历史地理状况,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领异标新、惊采绝艳的楚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完美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珍藏。《荆楚文库?世纪楚学:楚国历史地理研究》就是对这一稀世珍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当前研究楚国、楚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28年四月,张伯苓由傅恩龄陪同,亲自去东北地区的大连、奉天(沈阳)、海龙、安东(丹东)、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地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28年夏,张伯苓派萧叔玉、杨石先等人去东北考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东北地理教本》就是这一系列调查研究的成果。此书印行之日,正是“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陷之时,名为地理教本,实乃忧患之书。一部充满忧患意识 表现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警世之作。打开它,能够感受到张伯苓老校长的忧愤之情,能够感受到南开人一天下为己人的精神。
交通为空间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领域研究的基础。 本书考订唐代交通地理沿革,以区域分卷,以路线为篇,考论沿途所经之州府军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描绘出唐代交通的详细图景。作者穷尽历史文献,并旁征考古资料,精辨细析,既以结论为纲,又有考据为目,纲目分明,体例谨严。每篇考论成果,皆于地图上标识,直观易晓,颇便读者参阅。 在城乡设置、地形地貌与出行方式未发生重大改变的时代,交通路线也会具有延续性,故本书不仅是唐代交通史的重要研究著作,对于前后数百年间的历史地理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三版)》主要收录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古今地名的对照,县级以下地名不属本表收录范围。主要内容包括今地名和古旧地名(包括改置地名和废置地名)。分设所在地区、今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沿革变迁、废置地名六栏,其中今地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收词,沿革变迁包括改置地名和设置年代两个部分。本表地名资料截止2019年底(重要政区变动截至2020年6月底)。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二版)是一本新型的通俗地名工具书。它具有“实用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可以为广大读者查考古今地名沿革切实提供方便,适用于一般地名工作者、文史工作者、出版编辑及广大读者使用。与前一版相比,第二版资料跟新截止日期为2013年底,补充了2008年底以来有关我国政区沿革变化情况的内容,并订正了前一版未发现的一些知识性错误,解决了因行政区划调整给广大读者带来的诸多不便,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清末民初,中国的行政区域边界管理由传统逐渐走向现代,其间发生了大量的界限纠纷事件,这些事件解决的标志便是争议地区政区边界线的划定。本书以这些边界纠纷事件为研究案例,以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政区边界法定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了近现代政区边界从界限到界线的过程,并分析了该过程背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相互影响。本书的研究既有传统政治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意义,也有为将来行政区划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的重要现实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沿海先民就开始用简单的航海工具,不断开辟着海上的航路。在汉代,徐闻、合浦远致异域珍奇,与陆路“丝绸之路”相呼应,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地理空间视野。两晋隋唐,海上帆影相望,跨海求经的中国僧侣,东来贸迁的波斯、阿拉伯商人,远至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国,都通过茫茫大海上的航线,到达了彼此的祖国。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已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海上贸易空前兴盛,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因其运送着陶瓷、丝绸、茶叶、贵金属、香料等物品,又被称为“陶瓷之路”、“茶叶之路”、“白银之路”、“香料之路”。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艺术传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之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汇集了沿海地区九个省51家博物馆的数百件珍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