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重点向读者展示了各段历史时期的疆域版图,结合专业地图和珍贵图片阐述了该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同时还介绍了读者感兴趣的历史名人、趣事、地名、文物等等内容。力争根据史料典籍,用地图以客观的角度为读者真实地还原各段时期的历史。《地图上的中国史》用地图重现中国历史的变迁,用文字追溯中国历史的底蕴,用图片记录中国历史的沧桑。让读者能够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 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萧邦奇教授是美国汉学界以精英观点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他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作者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并剖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秦都城概论;第三章,天水近秦都城;第四章,德公以前秦在关中的都城;第五章,雍城;第六章,两个临时性都城泾阳和栎阳;第七章,咸阳;第八章,秦公帝王陵园;第九章,秦都近的离宫别馆;第十章,秦都近之苑囿;第十一章,春秋战国时的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 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 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