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是*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曾入住武汉东湖宾馆48次,对东湖宾馆有种特殊的感情。*总书记2013年7月21日考察武汉东湖宾馆*故居后特意嘱托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今年是*诞辰120周年,一定要把*故居办成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贯彻落实*书记的嘱托,东湖宾馆和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在东湖梅岭(1953-1974)》画册。 本画册精心挑选了*在湖北、在东湖宾馆工作和生活的近200幅照片,其中有多幅照片是次公开发表。同时,画册还收录了*创作、书写的诗词、书法作品手迹,附有*48次下榻东湖宾馆的具体行程和活动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书是著名传记作家大卫·麦可洛夫之作,普利策奖经典巨著,美国第33 任总统哈里·杜鲁门的传记。作者以历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细腻流畅,展现了平凡而,充满戏剧性情节的美国故事,并且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一批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领袖人物一起跃然纸上。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在他的总统任期内经历过后人不乏争议性的历史事件,他仍然是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阅读本书,有助于帮助读者打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冷战初期美国和世界历史的窗口。历史无法在完全意义上还原,但对事件历史背景的睿智把握,诚实认真的细节追求,显然有助于读者理性地重组历史的图景。
《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在时间上涵盖的历史跨度是1953年1月到1965年8月这12年零8个月,按内容,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毛主席言传身教。作者通过描述真实事例,告诉大家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毛主席。 第二类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试验与探索中,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告诉读者毛主席为何伟大。 第三类文章涉及至今仍有争议、评说不一的历史问题。作者依据十多年间的现场笔录和山西省委保存的档案,力图把毛主席当年讲到这些事件和问题的话,如实地记录下来,重现这些历史事件和有争议问题的本来面目。
邓小平是一位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为世界所瞩目的世纪伟人。这部画传图文并茂,收入的1200余幅图片是从两万多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加上邓小平的一些手迹、档案资料和编者撰写的30多万文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又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邓小平的业绩、思想、风范和情趣爱好.
《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在时间上涵盖的历史跨度是1953年1月到1965年8月这12年零8个月,按内容,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毛主席言传身教。作者通过描述真实事例,告诉大家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毛主席。 第二类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试验与探索中,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告诉读者毛主席为何伟大。 第三类文章涉及至今仍有争议、评说不一的历史问题。作者依据十多年间的现场笔录和山西省委保存的档案,力图把毛主席当年讲到这些事件和问题的话,如实地记录下来,重现这些历史事件和有争议问题的本来面目。
本书是著名传记作家大卫·麦可洛夫之作,普利策奖经典巨著,美国第33 任总统哈里·杜鲁门的传记。作者以历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细腻流畅,展现了平凡而,充满戏剧性情节的美国故事,并且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一批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领袖人物一起跃然纸上。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在他的总统任期内经历过后人不乏争议性的历史事件,他仍然是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阅读本书,有助于帮助读者打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冷战初期美国和世界历史的窗口。历史无法在完全意义上还原,但对事件历史背景的睿智把握,诚实认真的细节追求,显然有助于读者理性地重组历史的图景。
作者以大量的资料展现青年毛泽东广泛吸收新知识、亲身参与和领导组织工农运动实践,并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早期的重要论述以及其与师长、同学、朋友之间来往信件等多角度剖析毛泽东思想从改良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复杂、艰难的必然过程,表明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长期上下求索,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比较鉴别得到的。
《斯大林评传:历史档案》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包括:家庭和学校;“职业革命家” ;次革命;反动时期;新的高潮;战争和流放;一九一七年;人民委员 ;内战;内战(续);从默默无闻到三巨头统治 ;上台的道路等内容。
《孙中山家世研究与辨析》将让你了解孙中山的家世问题,自1930年由外界注意时起,即引起孙族人士、社会人士以及学术界的长期关注。在之后的70多年间,曾发生过广东东莞两乡争认孙中山祖籍的风波,发生过持“东莞说”与“紫金说”或“非客籍(或广府)说”与“客籍(或客家)说”者之间的3次争论,允其是第3次争论异常激烈,波及面广,长达15年之久。虽然到今天,孙中山研究界对孙中山家世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了,但在孙家内部和外界仍有不同的看法。 那么,孙中山的家世到底是怎样的?为何会出现不同意见?为何会发生数场争论?这当争论的目的与焦点又是什么?为何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