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名人,其影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吴越故地每年端午都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书稿是关于伍子胥身世、生平较为系统、全面的传记。
《中兴将帅别传》由朱孔彰编写,《中兴将帅别传》的主要内容包括:江壮节公忠济、江壮节公忠信、江诚恪公忠义从弟武愍公忠珀、林观察源恩、邹观察汉勋弟汉章、罗忠节公泽南、附塔忠武公部曲童壮节公添云、刘武烈公腾鸿弟腾鹤、毕刚毅公金科、周节愍公等。
这部报告文学从郑维山将军15岁参军开始写起,让我们和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一起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挺过了动荡的流放岁月,看到从最初的红军到新中国现代化军队日新月益的变化,感受到我们军队的朝气蓬勃和前途无量,同时还看到了军人参与地方建设的感人事迹。郑维山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我们细细回味,认真学习。 这《一代名将郑维山》翔实生动的再现了开国名将郑维山传奇的一生。郑维山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就参加了赤卫队,参军后他从传令兵干到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师的政委。他在长征中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到达陕北后,他率领西路军向西征战,经历了河西喋血的全过程,兵败后,他千里讨饭回到延安。 抗战时期,他从抗大的学员到军政干部学校当教员,最后成了分区司令。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北主力三纵
《皖南事变新四军人员搜录(增订版)》别具一格,内容记载了皖南事变中1681位新四军人员的姓名、籍贯、生死下落,其中既有领导人,也有战士。他们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是在战场拒俘或因受重伤或因病不能行动、为免使队伍受累而悲壮自戕的,有在战场吃尽辛苦突围归队的,也有从上饶集中营越狱脱险的,有逃散回家务农的,还有极少数当了叛徒的……我们看了很受触动又都感到很惊讶,因为皖南事变已过去70年,要搜寻当年参战的9000余人的踪迹资料,谈何容易?!但他们还是找出了1681人的资料,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单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同志(我们三人中的丁公量同志既亲历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又从上饶集中营脱险,他所熟悉的同志和了解的情况更多),所载情况是确切的没有发现差错。
本书由萧华上将的战友、部下、家人等70篇回忆文章汇编而成。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担任共青团江西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7岁任少共靠前师政委,并成为年轻的师政委。39岁成为共和国很年轻的上将。 2016年1月,是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这些文章,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不同侧面,回顾了萧华同志对终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很好贡献,展现了萧华同志令人难忘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萧华同志多方面的才华,也寄托了作者们对萧华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许世友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也是回顾思索的过程,那一行行铅字都是火与铁铸就,汗与血熔成。去年六月,解放军文艺社的同志约请许世友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写篇文章,许世友欣然命笔,写下的豪迈的诗章:“八十回眸忆平生,鼙鼓旌旗铺征程。太行立马啸长夜,五台金鸡报晓鸣。冀南烽火壮士梦,胶东青纱父老情……”这是对许世友一生战争经历的总结,也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对党赤胆心的生动写照。“伏枥老骥戎心在,匣中宝剑紫气凝。”每当吟诵许世友这雄健的诗句,许世友那严峻的容颜就闪烁在我的面前,啊!将军百战死,壮士凯旋归。 世友同志,你没有留下万贯家产,但却留给了党一颗光明磊落、赤诚的忠心。留给了人民一人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宗逊(1908年-1998年), 陕西渭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2-1973)。他曾参加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反“围剿”和长征等着名战役。被誉为“中共十大抗日名将”之一。《张宗逊回忆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系列之一,通过作者的回忆,了解抗战的光荣岁月。 开国上将张宗逊,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和建国后长期的军队建设实践,他的成长和沉浮一直与毛泽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书为将军亲自编著的回忆录,记录了将军的戎马一生。
孙立人,一个学霸,一个运动健将,一个抗日名将,一个因“匪谍”案被蒋介石软禁33年的“张学良第二”,一生被强军报国梦牵引着,但一生又逃不脱一个总是被强力剥夺的“寓言”。 《孙立人传》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他是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你也是个山在工哩”。 邓小平说:“陈士榘,你的名声很响呀,打仗打得好,我们都晓得了!等打败了蒋介石,我再好好犒你!”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工程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文革”中,他初林彪秘密召见,他巧妙应对…… 他岌岌可危时,毛泽东说:“要说山头,陈士榘和我是一个山头的,都是井冈山的”。 戒备森林严的军医大院,发生了枪杀他的好友高级将领谭甫仁的惊天大案。得知详情后,他悲痛地说…… 中国原子弹爆炸震惊世界,毛泽东对他和张爱萍说:“你们一个做窝,一个下蛋!”“都立了大功”。 巍巍井冈山,毛泽东主持选举产生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陈士榘是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对他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
张宗逊(1908年-1998年), 陕西渭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2-1973)。他曾参加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反“围剿”和长征等着名战役。被誉为“中共十大抗日名将”之一。《张宗逊回忆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系列之一,通过作者的回忆,了解抗战的光荣岁月。 开国上将张宗逊,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和建国后长期的军队建设实践,他的成长和沉浮一直与毛泽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书为将军亲自编著的回忆录,记录了将军的戎马一生。
《皖南事变新四军人员搜录(增订版)》别具一格,内容记载了皖南事变中1681位新四军人员的姓名、籍贯、生死下落,其中既有领导人,也有战士。他们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是在战场拒俘或因受重伤或因病不能行动、为免使队伍受累而悲壮自戕的,有在战场吃尽辛苦突围归队的,也有从上饶集中营越狱脱险的,有逃散回家务农的,还有极少数当了叛徒的……我们看了很受触动又都感到很惊讶,因为皖南事变已过去70年,要搜寻当年参战的9000余人的踪迹资料,谈何容易?!但他们还是找出了1681人的资料,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单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同志(我们三人中的丁公量同志既亲历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又从上饶集中营脱险,他所熟悉的同志和了解的情况更多),所载情况是确切的没有发现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