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廖汉生的回忆录,全书内容真实、感人,并且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一生的经历更值得读者朋友们借鉴。
本书主观愿望是想给人以一个贯通上下五千年的整体感,读起来比较流畅、清晰。为此,以朝代史为主轴,叙述各个时期的战争,围绕各个朝代的兴替来进行,用朝代史把战争史“串起来”。这样,可以让人具体感受到,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广而言之,一部世界虫,何尝不如此?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以史为鉴,结论只有一个:忘战必危。一个国家,无论衰败或兴盛,都不能忘记战争。至少现在这个世界、现在这个时代,还不能忘记战争。只有研究战争、了解战争、熟悉战争,才能知道应当怎样去避免战争、制止战争;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地降临,才能打赢战争。
《粟裕年谱》以年谱的形式记述了传主77年的生命历程,特别是再现了他从青年学生到共和国大将的成长足迹,形势转折时的处变不惊,一心为公的宽广胸怀,面对厄运的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平易近人的领导风范,许多珍贵史料是首次公开发表。
李棠阶(1798-1865),字文园,谥文清,河南河内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五迁至侍读。道光二十二年(1842),督广东学政,擢太常寺少卿。此后因巡抚黄恩彤奏请朝廷给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遭朝廷严旨责遣,李棠阶也因违例送考,议降三级调用,因此回到家乡。在家闲居几年后,又应邀主持武陟县河朔书院长达十三年(1849-1861)。《李文清公日记》自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起,至同治四年(1865)十月止,主要记载了李棠阶每日所读何书、所行何事、所接何人,可以说是儒家“修身、齐家、
《李达参谋长》介绍李达。李达同志戎马一生,为我国革命和军队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旺盛的革命精神、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崇高的思想品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李达同志对党的事业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不愧为一名党的忠诚战士。在风雨如磐的二十年代,李达同志作为一个爱国青年,曾投身西北军,积极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三十年代初,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从华北到大西南,战斗在太行山上,从宁都到镇原,从山城到京城。
许世友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也是回顾思索的过程,那一行行铅字都是火与铁铸就,汗与血熔成。去年六月,解放军文艺社的同志约请许世友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写篇文章,许世友欣然命笔,写下的豪迈的诗章:“八十回眸忆平生,鼙鼓旌旗铺征程。太行立马啸长夜,五台金鸡报晓鸣。冀南烽火壮士梦,胶东青纱父老情……”这是对许世友一生战争经历的总结,也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对党赤胆心的生动写照。“伏枥老骥戎心在,匣中宝剑紫气凝。”每当吟诵许世友这雄健的诗句,许世友那严峻的容颜就闪烁在我的面前,啊!将军百战死,壮士凯旋归。 世友同志,你没有留下万贯家产,但却留给了党一颗光明磊落、赤诚的忠心。留给了人民一人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担任韩先楚秘书工作二十年,本书记载和回忆了战功赫赫、一代名将韩先楚不平凡的战争经历。同时记录了韩先楚当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把心血揉进了八闽大地,团结力量,大抓经济;担任军区司令员时期走边防、调部署、讲战例、促训练、提高战斗力;担任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走基层、听民声,直谏中共中央军委,谋改革等往事。
《齐鲁诸子名家志:诸葛亮志》介绍 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智、勇、忠、义集于一身。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伏姜维、空城历险,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剧。《齐鲁诸子名家志:诸葛亮志》采用志、传、图、表、录诸体裁,对诸葛亮的家世生平、思想、著作及其后世影响、艺术形象、文化遗迹遗存等,作了客观的记述和考证。
无限深沉的脸庞上,是那漫不经意却又整齐的短发。这完全是一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标准军人和严格纪律约束的职业革命者的发式。 这种发式区别于毛泽东那诗人气质的中分和周恩来那儒雅气质的背头。 这是我们父辈们曾经留过的发式。 永远的短发下面,是一双平静而又深情的眼睛。那是一双被苦难和传奇浸透的眼睛。 它区别毛泽东的深邃而诗化、周恩来的智慧而机敏的眼睛。 这是一双东方典型的慧眼和中国军人的眸子。 一双智慧的眼睛下是厚重而温暖的双唇,这饱尝苦涩和甘甜的双唇给人留下憨厚而纯朴的形象。 它区别毛泽东锋利而明快、周恩来机灵而又精致的双唇。 那是一张典型庄稼汉子和可信朋友式的嘴唇。 他那一身的特征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他的身躯就是艺术,他的精神和形象具有无比的神奇和丰富的内涵。
《郭林祥回忆录》主要包括了章,走上革命道路;贫苦的童年;参加红军;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第二章
史迪威将军的名字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在陈云身边的十年:一位伟人的晚年生活》如实地记录了陈云同志的生活片断。它是由在陈云同志身边工作多年的赵天元同志所著,因此,内容真实可靠性强。它将一位真心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全面地展示给世人,其中许多内容不仅是首次向外界披露,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陈云身边的十年:一位伟人的晚年生活》如实地记录了陈云同志的生活片断。它是由在陈云同志身边工作多年的赵天元同志所著,因此,内容真实可靠性强。它将一位真心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全面地展示给世人,其中许多内容不仅是首次向外界披露,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是一部系统评述文开祥生平思想的专著。本书把文开祥置于宋末元初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予以审视,着重考察文天祥德祐元年勤王前后两个时期的思想及诗歌作品的变化,揭示了德祐以前作为普通封建官吏的文天祥,其诗歌作品只是一般封建士子的吟唱;德祐以后文天祥转而成为誓死不屈的抗元战士,他的诗歌也成为仁人志士的泣血篇。试图说明文天祥精神的实质是理想人格支撑下的气节,而气节的背后则是深层次的道德问题。本书采取人物传记的写法,把文天祥的生平与思想糅为一体,夹述夹议,评传结合,以保持传主形象的完整性。摒弃公式化、概念化,追求真实性、可信性。
本书是根据意大利阿诺尔多·蒙达多里(ArnoldoMondadori)出版公司授权美国新月出版公司(CrescentBookS)1990年出版的《世界军用飞机百科全书1914至今》一书的部分内容(约1/3)翻译而成。中译本定名为《世界军用飞机百科大图鉴1914—1990》。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军用飞机发展历史的专著。书中共收录世界各国各类军用飞机862架(并三面图)、各国各时期军用飞机机徽标志。原版意大利文自1980年首版以来,已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各种文本在全世界范
这是一本廖汉生的回忆录,全书内容真实、感人,并且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一生的经历更值得读者朋友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