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廖汉生的回忆录,全书内容真实、感人,并且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一生的经历更值得读者朋友们借鉴。
《李达参谋长》介绍李达。李达同志戎马一生,为我国革命和军队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旺盛的革命精神、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崇高的思想品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李达同志对党的事业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不愧为一名党的忠诚战士。在风雨如磐的二十年代,李达同志作为一个爱国青年,曾投身西北军,积极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三十年代初,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从华北到大西南,战斗在太行山上,从宁都到镇原,从山城到京城。
我与国华同志风雨同舟20余年,从1945年起到“文革”初期他离开西藏到四川,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我一直是在国华同志领导下工作的。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一种西藏情结,命运之神紧紧地把我们联系在一起。1972年,国华同志逝世时,年仅58岁。时隔8年,也就是1980年,中央派我第二次到西藏工作时,我刚好也是58岁。历史使命让我在其他同志之后接过国华同志的火炬,去完成他心系魂绕的未竞事业。记得次接触国华同志是在1946年东明战役时。此前,我对国华同志的情况只是耳闻。那次我团负责攻打东明城,身为纵队副政委的国华同志来我团指导工作。由于东明城防御坚固,开始几次攻打都不顺利。关键时刻,国华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到前沿指挥,同我们研究并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接触,我深深感到,国华同志不仅善于做
李棠阶(1798-1865),字文园,谥文清,河南河内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五迁至侍读。道光二十二年(1842),督广东学政,擢太常寺少卿。此后因巡抚黄恩彤奏请朝廷给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遭朝廷严旨责遣,李棠阶也因违例送考,议降三级调用,因此回到家乡。在家闲居几年后,又应邀主持武陟县河朔书院长达十三年(1849-1861)。《李文清公日记》自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起,至同治四年(1865)十月止,主要记载了李棠阶每日所读何书、所行何事、所接何人,可以说是儒家“修身、齐家、
《中兴将帅别传》由朱孔彰编写,《中兴将帅别传》的主要内容包括:江壮节公忠济、江壮节公忠信、江诚恪公忠义从弟武愍公忠珀、林观察源恩、邹观察汉勋弟汉章、罗忠节公泽南、附塔忠武公部曲童壮节公添云、刘武烈公腾鸿弟腾鹤、毕刚毅公金科、周节愍公等。
保定军校先于黄埔军校,但是不如黄埔军校那么名声显赫。综观国民党的上层军政首脑人物,多出自于保定军校,因此保定军校及其人物对近代中国的进程,曾有过重要影响和起过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历史及其人物的研究也应向更加深广的层面拓展,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人,对许多民国历史人物还未弄清楚的话,那么势将长久遗忘和泯灭。陈予欢同志所进行的工作,其意义就在于此。
《蔡申熙传》共十五章,主要包括:醴陵少年、投身黄埔、初战广东、光荣北伐、南昌烽火、夜半枪声连角起、中央江西省军委书记、中央军委参谋部参谋、长江局军事部部长、北上大别山、战将、军中智囊、驰骋在鄂豫皖东线反“围剿”战场上、中流砥柱、热血铸忠魂。
本书由萧华上将的战友、部下、家人等70篇回忆文章汇编而成。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担任共青团江西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7岁任少共靠前师政委,并成为年轻的师政委。39岁成为共和国很年轻的上将。2016年1月,是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这些文章,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不同侧面,回顾了萧华同志对终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很好贡献,展现了萧华同志令人难忘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萧华同志多方面的才华,也寄托了作者们对萧华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内容简介
谢子长在山西学兵团两年的学习,十分刻苦,一次家未回。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愿望,勤学苦练,加之自身习武练功具有的良好身体素质,不仅各门功课名列前茅,而且在技能训练比武大赛中也经常夺魁。他能一昼夜负重越野行军200里,深受教官和学员的称赞。两年的正规化军事教育和训练,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体能素质,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水平,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打下了扎实的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