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罗斯福自传》讲述西奥多·罗斯福自幼体弱多病,一度奄奄待毙,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他倡导一种个人奋发的生活,深信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外界的征服,更体现在对自我的战胜。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评传》详细考察了王安石的时代与生平,探讨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哲学思想、熙宁新法及其,比较了王安石与北宋诸子学术思想的异同,分析了古今学者对王安石各种各样评价的得与失,力图全面、客观地展示王安石思想的全貌。《王安石评传》特别指出王安石在任地方官时注重“富民”到执政时注重“富国”的思想转变,比较合理地揭示了王安石新法以及他与反对派之间矛盾的本质。
本书选收了作者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八三年间的重要文章、报告、讲话、谈话和书信等共八十五篇,共中多数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这些著作,反映了作者最重要的思想观点,是党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这意义。
本书所辑为永璘秘档汇集。永璘为乾隆帝第十七子,是嘉庆帝之同母弟。乾隆四十九年随乾隆帝东巡,乾隆五十四年封为贝勒,嘉庆四年封为惠郡王,旋改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二月身患重病,嘉庆帝亲往探视,封为亲王。同年三月病逝,卒年五十五岁。谥号僖。本书所辑档案主要选自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簿》、《军机处上谕档》、《内务府奏案》、《宫中进单》等档案。该专题档案此前从未系统刊发,现经发掘遴选,首次付梓公布,实为翔实可靠的手史料。
《论周恩来在潮汕/文化汕头系列丛书》一书是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陈汉初多年的研究结集。此前作者曾出版《周恩来在潮汕》(史料集,57.9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论周恩来在潮汕/文化汕头系列丛书》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和扩展,包括了论文、资料50余篇,其重要的价值是对周恩来在潮汕革命活动的相关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研究,包括周恩来主政东江时开展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的斗争、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周恩来几次到潮汕问题的考析等内容,澄清了很多历史细节,论证严密而详实,为研究周恩来在潮汕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塔信·钦那瓦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个纯真的农村孩子,以其聪颖好学而进入高等学府。又凭其孜孜不倦的探索、奋斗和创新精神,由一名普通警官变成泰国电信业巨子。继而步入政坛,在外长、副总理的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最终成立并领导泰党并在大选中获得巨大成功,出任泰国总理。 本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泰国总结塔信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经商从政的奋斗过程,展示了塔信作为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本书主要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重大国际和事件以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和活动,作者还以较大篇幅叙述了他本人在战后德国的重建、占领日本、对华政策以及制定并实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发动朝鲜战争等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作者的回忆,虽以电文、信件、档案、笔记、谈话记录为依据,但仍是杜鲁门在任时的美国政策和观点的张张扬。尽和如此,本书仍是研究20世纪“冷战”开始时了解这一时期美国对外行政策及其应对措施的重要参考。当年的国际环境和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鲁门回忆录》中作者“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仍具有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
本书是汉学家小斯当东(1781—1859)对其一生所经历重要事件的简要回顾。小斯当东是近代中英关系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位人物,他曾是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团的侍童、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的副使,因翻译《大清律例》而成为西方最富盛名的汉学家。
陈兰彬(1816~1895),晚清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咸丰元年(1853)中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1878),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晚年归里。
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阅读过大量文学、历史方面的古籍,并且写了不少批语。毛泽东批读过的书,有些已经散失。编进这个集子的,是保存下来的毛泽东三十九部文史古籍的批语。 毛泽东批语据中央档案馆收藏的原件刊印,保持原貌,只对有些没有标点的批语加以标点,对批语中的讹误衍漏径作订正。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理解。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阅读过大量文学、历史方面的古籍,并且写了大量批语,编进这个集子的,是保存下来的毛泽东读三十九部文史古籍近300条批读。简者数语、繁者数千言。批语根据中央档案馆收藏的原件刊印,为首次公布的珍藏文献。
全书以周恩来在1967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为主线,较全面的反映了周恩来在文革中最混乱的年代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以及他在维护党的团结大局、稳定军队、苦抓经济、维系外交、保护干部等方方面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也反映了周恩来如履薄冰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与林彪、江青一伙不屈不挠的艰辛斗争,史料翔实。 作者在写作视角上,选取了1967年,这一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最为天下大乱的一年,也是“文化大革命”中苦撑危局的周恩来最苦最累的一年,围绕1967年的重大事件和周恩来在这些重大事件活动、上溯下连,基本上能够把“文革”初期的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
陈兰彬(1816~1895),晚清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咸丰元年(1853)中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1878),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晚年归里。 《陈兰彬与晚清外交》重点讲述的就是陈兰彬的外交生涯。
本书根据陈云经济思想在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中探索发展的状况,将其分为5个阶段——在革命战争中发育成长;在国民经济恢复中奠定基础;在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大改造”中基本形成;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中经受考验和充实发展;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每个阶段首先如实地介绍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然后阐述陈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政策思想和理论观点;再阐述这些思想观点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情况。 本书的特点是: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历史的原貌研究和阐述陈云经济思想发展的历程,力求做到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的统一;同时,在阐述中力求体现陈云是怎样运用他所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
陈炯明曾多年活跃于广东政坛,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而又历有争议的重要人物。至今,当人们对以往历史疑团更注意重新审视、研判之际,对陈炯明及其和孙中山关系的研究更饶有兴趣,自由讨论方兴未艾。我们在编辑出版《陈炯明集》(上下卷)(以下简称《陈炯明》)、《孙文与孙炯明史事编年》之后,继编本书,仍是想为有待深入的陈炯明及孙陈关系的研究再做点铺石填路的工作。本书采取了略远详近又重在学术的思路,选辑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学者撰写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争议文章,尤注重关键时期的关键问题,点出争点,略示其观点内涵;除对这一争议的走向和我们自己的早期有关论著稍作评点外,其余均不加评论,其是非曲直由读者研辨。
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阅读过大量文学、历史方面的古籍,并且写了不少批语。毛泽东批读过的书,有些已经散失。编进这个集子的,是保存下来的毛泽东三十九部文史古籍的批语。 毛泽东批语据中央档案馆收藏的原件刊印,保持原貌,只对有些没有标点的批语加以标点,对批语中的讹误衍漏径作订正。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理解。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阅读过大量文学、历史方面的古籍,并且写了大量批语,编进这个集子的,是保存下来的毛泽东读三十九部文史古籍近300条批读。简者数语、繁者数千言。批语根据中央档案馆收藏的原件刊印,为首次公布的珍藏文献。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是19世纪普鲁士-德意志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在他当政时期,德意志从分裂割据的邦联转变成统一的帝国,从遭受强邻欺压的从属地位转变为跻身于欧洲强国之林。在这期间,俾斯麦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回忆录里,俾斯麦忠实地复述了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他个人的见解,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德国史和俾斯麦的生平事业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思考与回忆》是俾斯麦1890去职后倾全力撰写的回忆录,不仅述往忆旧,亦是他的政治遗言。他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与外交战略及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复杂多变的历史均于正焉毕现。这不仅是一个“年代的英雄”的人个传记,也是“德意志民族的珍贵遗产” 。在这本回忆录中,俾斯麦用极少的篇幅回顾自己的功业,而把大量篇幅献给了自己所参与和制定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