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
本书的主人公萧太后,就是一位最终促进民族和解的契丹族军事家、政治家。萧太后生活的时期——五代十国末期至宋建立后的40多年,是自五胡十六国、南北胡之后,我国北方又一次大规模民族奖突与民族融合的时期。宋太宗为夺回幽云十六州所发动的两次大规模的北代,以及萧太后以攻为守、频频组织南征的做法,结果都是生灵涂炭,经济凋敝。从军事上来看,契丹所建立的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首先发出议和信号的,并不是屡屡遭到辽军南征威胁的宋朝皇帝,恰恰是握有战争主动权的萧太后。她化干戈为玉帛,并最终促使双方结束长达44年的敌对关系,从而揭开了宋辽之间120年友好相处的崭新一页。
本书主要介绍了赵舒翘、鹿传霖、荣庆、徐世昌、林绍年、张之洞、那桐、袁世凯、沈兆霖、文祥、刚毅、徐用仪、王鼎、文庆、桂芳、季芝昌等宰相的传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是廿四史中唯一的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为》计算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记录了唐代人物数万名。唐代高门巨阀,大多在录,其中许多人物及其字号、官爵是两《唐书》纪、传及其他文献材料不曾记述过的。它对于唐代历史、文学、社会诸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的编纂工作,据《宋史》卷三三一《吕夏卿传》:“夏卿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宋代洪迈《容齐随笔》卷六、《新唐书世系表》条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皆承用逐家谱牒。”清代赵绍祖《新旧唐书五证》卷八云:“想修唐表时,祗
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的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四十二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部评传,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是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在君主专制主义时代.国家的治乱兴衰不仅仅系乎君主的英明与否,宰相是否得人也很关键。一个英明的君主,必有贤相辅佐,像秦始皇与李斯,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宋太祖与赵普,等等。如果君主昏愦.有一二贤相辅弼,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较好 如后主刘禅虽然昏庸,但有诸葛亮总理政务,蜀犹能与魏、吴抗衡,呈鼎足之势。若君主昏愦,又无贤相,那就难逃衰败的厄运了。诸葛亮一死,蜀汉便江河日下,苟延残喘29年,终亡于魏。所以,宰相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宰相制度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整个过程,必将有利于推动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但迄今为止,在宰相制度的研究上,仅有某些名相的个人传记和一些探讨某个时期宰相制度的论著问世,全面的宏
白晓霞所著的《南宋初年名相研究》通过对南宋初年三位名相李纲、吕颐浩和赵鼎的探讨,主要介绍名宰相的为政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措施,论述了李纲、吕颐浩和赵鼎在南宋建国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可供南宋历史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