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爱新觉罗皇室血统的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建国创下基业。他是大清朝的实际创立者,辅佐顺治皇帝福临定鼎燕京。他是一位少年英雄,立下了辉煌显赫的战功。从镶白旗旗主到皇父摄政王,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一生。本书以多尔衮、孝庄、顺治帝为主线,以历史时间为序,记述了多尔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以至中年的成长过程所发生的大事件。全书文笔流畅,用生动的故事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一件件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大妃生殉、征战察哈尔、太后下嫁等),使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睿亲王多尔衮。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不朽的功业 悲剧的性格 明朝名臣张居正出身寒门,历经科考,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直至内阁首辅,兼帝王之师。十年宰相任上,张居正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负盛名的 三大改革家。 然而这样一位深谙为官从政精髓、颇具治国安邦奇才的政治家、改革家,生前尊荣备至,死后却惨遭辱没;其临危制变、力挽狂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付诸东流。这固然与一代改革家诞生在无法改革的时代有关,也与他复杂矛盾的性格有必然联系。一方面,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勇于任事;另一方面,他独断专行,贪财好谗,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沟通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 《冰鉴》 先生《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 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心理。讲究均衡与对称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即使没有这些失误,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
本书运用详实的史料,记述了和珅如何从一个普通满族官宦子弟,凭借机敏聪颖被乾隆帝赏识,继而在仕途中一路飞黄腾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又在乾隆故后被嘉庆帝治罪赐死的历史过程。还以大量实例刻画了和珅贪婪无度、心胸狭隘,但又注重亲情、热爱家庭等性格特点。可从中看出他不仅会借取悦君心谋取私利,积累大量财富,但同时也具有较好文化素养、很强办事能力和技巧的一面。通过勾画的一个真实丰满的和珅,也可对清朝乾嘉年间的社会政经生活窥见一斑。
吴芮虽英年早逝,却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其足迹及于江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等地。他曾为鄱阳湖畔的一县之长,亦曾任地域跨今湘鄂桂的衡山之王、长沙之王;他曾理政于庙堂,也曾搏杀于疆场;他曾苦读经书、钻研兵法,也曾与刘邦、张良等人纵论用兵之术、治国之道 如何剪裁他的行止、写出他的风采是颇费思量的。《长沙王吴芮》作者在研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反复斟酌,披沙沥金,选定以 报国安民 这条主线进行开掘、展示,可谓深得其要。吴芮生活在秦汉之交,正是神州板荡、人民陷于水火之时,也是天下由列国变统一、由动乱至治理之际。吴芮以报国家、安天下、福黎民为己任,纵横千里,攻坚克难,遂成大业。作者正是以此为全书的主轴,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求国之统一安定、为民之福祉安宁的古代伟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张居正这位王朝的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传主所置身的那个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与反思。本书不仅有相当突出的学术成就与研究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和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美男子,他性格机敏,头脑聪慧,二十七岁时,官职已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宠信,成为把握大清王朝所有实权的重要人物。 和珅之所以能得乾隆帝独宠,二十年如一日,自有许多过人之处。他非但不是不学无术,无才无能的弄臣,而是一个聪明过人、年轻有为的人。 和珅的谜一样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数不清的传奇和疑问。
曾国藩是中国历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曾国藩,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本书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本源,论述了曾国藩的修行之道、成功之道、艺术之道、健康之道、财富之道,其中修行是根本,其成功、艺术、健康、财富等等都是从修行而得来的附属产品。追溯曾国藩智慧的源泉,也就是追溯中国文化的智慧,因此,曾国藩已经了他自身,他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是一种。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的成功,不是他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事业;不是他以一介书生打败了太平天国;不是他位极人臣,统管数省;不是他改革开放,最早开始搞洋务运动。所有这些都是他出世不离入世的附属产物。曾国藩的成功,是他一生立志成圣而得善终正寝。历史英雄那么多,他们可以战胜百万雄师,可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曾国藩既能够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师,而且又能够在个人修行的道路上战胜自己。这就是曾国藩古今一切英雄
本书主要是书写明永乐皇帝朱棣跌荡起伏的一生,本书中写了他的卓具才能,也阐述了他的残暴凶狠,他既是圣主,又是屠夫。在朱棣的身上,既有人性中的凶狠和坚韧,同时也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明暗和流变,书写着十四、十五世纪之交诡谲多变的历史风云。
本书以诸葛亮一生经历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众多人物为纬,不但以诸葛亮为主侧重描述了蜀汉集团的英雄人物,也十分注重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人物描写,在时间、事件、人物、历史背景方面无一虚构。纪年主要以《资治通鉴》的编年为依据,参照《华阳国志》、《三国志》相互印证。事件、人物的史料也多取自于以上三种史志,其他杂取部分属于非正史的均作了有关说明,以免读者发生歧误,以讹传讹。因而此书实际上可当作一本三国英雄传来读。
作者于《曾国藩全集》中撷取手可信材料,通过思辨及梳理,将读者带回十九世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围绕“权力”与“修养”这两个重大问题,揭示了曾国藩成功的真正秘诀,还原了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同时,作者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迷雾,从为师为将为相到治国治家治身,系统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意义在培养人才与陶铸世风。因此,这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可资镜鉴的枕边书。
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上的代表,其政治上的一切举措、作为,最能反映出封建政治的本质与特征。皇帝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之中,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明哲有的昏庸,有的豁达有的狭隘,有的有的渺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是非,往往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通过他们,不仅可以看清封建社会中皇帝们的种种面貌和旨趣,对他们作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还可以从恢廓的视野考察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前进与阻滞、兴盛与衰败之所由来,以丰富人们的历史认识,增益人们的历史智慧。 本书是在史事方面对中国历代皇帝进行综合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本书收录自秦迄清历代皇帝,按其朝代顺序编次。对每一皇帝均略述其生平梗概、主要事迹、重大举措,评论其为君之道、成败得失、是非功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政局、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活动、新法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不下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本书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