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缜密考辨,写出和珅从普通官学生,到权倾朝野的“二皇帝”,最终被缢杀于狱中的一生。和珅是弄权敛财的巨贪,可政治上并非庸才。 和珅在编纂《四库全书》中的作用,在与英国使团谈判中做了哪些事,乾隆内禅期间,乾隆、嘉庆、和珅三者间微妙关系,和珅擅权期间谁是真正反对者,乾死后嘉庆如何追杀和珅,书中都有详细叙述。尤其是,书中指出,和珅擅权,政以贿成,促使“康乾盛世”结束,颇有历史借鉴意义。
此书是胡林翼写给家人的信件,其内容包含教子、休养、婚姻、政治、才学等十几个方面,层层论述,纵横捭阖,站在道的高度,解答了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其论述之精辟,让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的孙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寿根据什么说他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诸葛亮为何认为东吴的贤能为他所用?曹操为何平添一腔“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心愿?毛泽东为何称赞他是个能干的人。还略改曹诗发出“当今惜无孙仲谋”的慨叹?……《正说孙权》谨循正史的要求,依据力求翔实的史料和严格的考据研究。客观、全面地“正说”孙权、对孙权的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叙述和评说,在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人们往往存在许多疑惑和不解乃至误解曲解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和明晰的、再现孙权真实面目的揭示和解答、以助于世人将孙权的历史形象与文学中的孙权艺术形象区别开宋,还孙权一个尽量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正说孙权》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杰出历史人物孙
本书约三十余万字,全面介绍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王韬不同寻常的生活经 历,动态地剖析了他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思想变化的历程 以及此一历程与“西学东渐”潮流和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恰如其 分地指出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应得的历史地位。 本书行文采用夹叙夹议、“传”“评”结合的笔法,既有对传主思想原 貌的忠实白描,也有作者对历史问题的新鲜解释,读来不无启迪。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介绍了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爱国革新家、又系中国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梅州客家八贤之一丁日昌的生平、他所从事的洋务,以至他的藏书、著述、诗作、书法等。本书借鉴了丁日昌的著作及学术界对丁氏研究的论著。
《林则徐家书(精)》编著者李金旺。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十六年进士。任湖广总督时,查禁鸦片卓有成效。后被委为钦差大臣,至广东查禁鸦片输入,于虎门焚烟,并与邓廷桢严密设防,击退英军入侵。后被投降派诬害,革职充军新疆,是清末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文忠公家书》系浙江省博物馆珍藏,未曾刊布于世。内载林则徐遣戌新疆伊犁途中及至伊犁戌所后所作寄至陕西西安的家书五通。系著名学者、书法家张宗祥先生的家属捐赠,书后题跋载:“道光十八年因鸦片一役,文忠公谪戌伊犁,二十五年起用,此五书皆获谴时家书也,诚恳细致,无粉饰之谈,读之令人怆然。甲子夏海宁张宗祥跋。”家书书体宗欧阳询,端严清劲,又参入王羲之行草的婉如流便,端重而遒美,书格一如人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
《百年原是梦(和珅的悲喜人生)》将依据档案记录、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相对轻松的语言,尽量揭示出和珅的“庐山真面目”…… 《百年原是梦(和珅的悲喜人生)》由陈连营所著。
本书对晚清著名思想家和杰出外交家薛福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采取按传主生平事迹为主线的写实手法,将薛福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划分为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进行分章阐述。既论列传主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阶段性贡献,更充分揭示其思想发展和变化的脉络。鉴于薛福成系近代中国直接跨出国门、向西方世界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故作用用较大的篇福,对传主晚年出使西欧的历史实践及其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对西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考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如何改造中国、使其由贫弱走向富强的探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具体肯定其开风气的启蒙作用的同时,又如实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力求使读者能具体领悟到:薛福成在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过程中,
他真的相貌丑陋、背如 罗锅 吗?他是靠真本事还是靠 高干子弟 的身份进入官场并青云直上?他真的凭其机智曾将和砷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晚年为何沉迷于禅学、书法而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本书将为您全面揭开 宰相刘罗锅(刘墉)之谜 。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刘墉的家世、做官、处事、性情、才艺,他与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和砷等人关系方面,对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刘墉进行真实的描述,试图给读者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当然,本书并非一本历史学著作,因此,编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根据行文和读者的需要,合理、大胆地进行了合乎文学规律的再创作和艺术加工,以期为读者带来*的精神享受和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