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爱新觉罗皇室血统的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建国创下基业。他是大清朝的实际创立者,辅佐顺治皇帝福临定鼎燕京。他是一位少年英雄,立下了辉煌显赫的战功。从镶白旗旗主到皇父摄政王,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一生。本书以多尔衮、孝庄、顺治帝为主线,以历史时间为序,记述了多尔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以至中年的成长过程所发生的大事件。全书文笔流畅,用生动的故事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一件件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大妃生殉、征战察哈尔、太后下嫁等),使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睿亲王多尔衮。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不朽的功业 悲剧的性格 明朝名臣张居正出身寒门,历经科考,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直至内阁首辅,兼帝王之师。十年宰相任上,张居正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负盛名的 三大改革家。 然而这样一位深谙为官从政精髓、颇具治国安邦奇才的政治家、改革家,生前尊荣备至,死后却惨遭辱没;其临危制变、力挽狂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付诸东流。这固然与一代改革家诞生在无法改革的时代有关,也与他复杂矛盾的性格有必然联系。一方面,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勇于任事;另一方面,他独断专行,贪财好谗,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即使没有这些失误,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
吴芮虽英年早逝,却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其足迹及于江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等地。他曾为鄱阳湖畔的一县之长,亦曾任地域跨今湘鄂桂的衡山之王、长沙之王;他曾理政于庙堂,也曾搏杀于疆场;他曾苦读经书、钻研兵法,也曾与刘邦、张良等人纵论用兵之术、治国之道 如何剪裁他的行止、写出他的风采是颇费思量的。《长沙王吴芮》作者在研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反复斟酌,披沙沥金,选定以 报国安民 这条主线进行开掘、展示,可谓深得其要。吴芮生活在秦汉之交,正是神州板荡、人民陷于水火之时,也是天下由列国变统一、由动乱至治理之际。吴芮以报国家、安天下、福黎民为己任,纵横千里,攻坚克难,遂成大业。作者正是以此为全书的主轴,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求国之统一安定、为民之福祉安宁的古代伟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勤笃精进曾国藩》是一部对曾国藩人生全面解读之作,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一部精神的冶炼志,有关人生的各个方面,居官、同僚、子女、养生、读书、观人、器量、骄奢、淡泊、挫辱、坚忍,自省、笃实 在作者凝重简练的笔触下,对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的普通读书人变成中国近代史不容错过的大家的精神历程,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极有震撼力的叙述。此次出版,精心遴选了59
范晔生活于东晋、南朝刘宋之际,是刘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他以多才多艺为世所重。然其性格狂傲不羁,终为他人所利用,堕入政治陷阱,酿成人生悲剧。他一生的重大成就,是撰写了《后汉书》。范晔著史,注重“自得”,所著《后汉书》,是众多东汉史著作中得以完整保存至今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范晔发展了“以类相从”的类例思想,并在吸收前人之长的基础上,在书中专列文苑、宦者、独行、逸民、方术、列女、党锢等类传,全面展示了东汉一朝的社会历史面貌,对后世正史撰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晔以“纵放”的笔势撰写的史论,综括东汉皇朝兴衰,并对影响东汉历史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认识。他对谶纬之说多有批评,直言“天下决无佛鬼”,主张从“人”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从时势、风气、机运等客观标准出
本书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 曾纪泽,系曾国藩子,字劼刚,号梦瞻,湖南双峰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生于荷叶黄金堂。自幼严受家训,课读经史;稍长,博览群书.尤爱屈原《离骚》。咸丰年间,或随父出走京师、军营,或在家笃学,广泛涉猎西欧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他还刻苦攻读外语,懂数国文字,尤通英文。同治五年(1866)。湘乡倡修县志,各界人士荐举曾纪泽纂修。曾国藩得知急书制止。他严尊父训,辞去纂修职名,但仍极力举贤荐能,多方筹措经费,为纂修《湘乡县志》出力甚多。 同治九年(1870)春,曾纪泽由二品荫生赴京引见,补户部员外郎。同治十一年春父逝,回湘守丧。光绪二年(1876)冬复入京,被袭封一等毅勇候爵,光绪四年七月,出任英、法等国钦差大臣。十月,
《千古一相 管仲传》 以 详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 、 推行法治 、 重视商业 、 发展经济等,书中尤以对管仲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民本思想和遵从事物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创见与实践的着意发掘,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 彪炳史册的功勋与遗泽后世的风范,还原出了一个生动真实又难能可贵的伟人形象。
本书在介绍郭嵩焘生平事迹时,着力揭示其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并纠正了前人关于其生平事件的某些误记;首次系统考订了其著作写作、出版和存世流传情况。对学术界过去研究较多的郭氏政治、自强、外交等思想,本书作者有新的开拓;对前人研究较少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如郭氏的军事、经济、哲学、经学、考据、伦理、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则设立专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除了分析其独到的思想学说和文化学术贡献外,还特别注意探讨传主在这些领域,如何首开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之风气。 本书初版荣获第5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书收载明、清两代主政山东的封疆大吏22人,其中包括明代山东巡抚赵璜、邵锡、陆树德、胡缵宗、李戴、黄克缵、徐从治共7人;清代山东巡抚周有德、袁懋功、赵世显、阿尔泰、国泰、铁保、阎敬铭、丁宝桢、周恒祺、李秉衡、毓贤、袁世凯、周馥、杨士骧、孙宝琦共15人。为了拓宽和延伸读者的阅读视野,笔者又将曾任山东按察使,后任广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的梁章钜以及民国初期主政山东的军政大员周自齐、张怀芝、田中玉、张宗昌、韩复榘5人列入书中。这样,全书共收“封疆大吏”级的人物28人。所收人物,除了简述其一生的主要生平事略外,重点记述他们主政山东期间的功与过,间或撷取其一二逸闻趣事,以期引起读者诸君的阅读兴趣。
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次改革运动。它类似著名的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力筹富国卓有成效,在史书上得到公允的评价。张居正个人的命运也与改革的先辈们一样坎坷不平,遭遇到不幸的结局。 十六世纪的社会历史条件,赋予张居正改革以特有的时代风貌,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改革思想,比以往的改革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情结,致使此次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张居正是个性不凡的政治家,他从寒微中奋起,当了十年首辅,将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修明法度,强化监督,近民便俗,惠农利商,使衰败的王朝一度恢复生机,人称“救时宰相”。在风云际会中,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独断专行,用人不当,以致祸发萧墙。他饱读经书,倜傥豪放,冷峻严酷,威震当朝,却又兼有泼皮样的身手。伟大与渺小、无情与
纪晓岚,中国历*强的学霸,其编纂的《四库全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巧妙运用“三窟哲学”与乾隆帝、刘墉、和珅共事,在关键时刻善于逆袭,以机锋妙趣来营造气氛、化解冲突,兼具谏臣和弄臣两种角色,因而能游走于权力中心,游刃有余。 纪晓岚在清朝乾嘉时代居于高位、负有盛名、学问淹贯,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有关他的民间传说之丰富,在整个封建社会具有他这种地位的人当中是罕见的。 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贡献的文献学者,是一位文化巨人。其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且截
明朝后期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政治实干家。以为政清廉与刚直不阿著称。他的政绩当时已广为传播。并为人民群众所爱戴,对后世亦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知人论世,对海瑞为人先是作了全面评述,用以刻画出他总的精神风貌。再分章剖析他的政治、教育和哲学思想。如培养立身行教的致用人才,主张人法兼资的立国政策,固本培元的重民意识,求真求实的认识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都构成为海瑞思想的系列特色,并在明代实学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后对海瑞思想作综合性的评价,从而论证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取得的成就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