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包括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读书录四部分。曾国藩的作品,尤其是家书部分,应该说比较明白易解,但是为了照顾更多数的读者,除了日记,其余部分均采用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方便给大家。《曾国藩全集》堪称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它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一生感悟的总结,是智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读者对读书论学的经验之谈,是成功者的奋斗经历,更是胸中有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在曾氏家书的激励下,曾氏家族代代有英才,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和蒋介石均十分推崇曾国藩家书和日记中的训诫。1917年,*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 愚于近人,独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历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评传》详细考察了王安石的时代与生平,探讨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哲学思想、熙宁新法及其,比较了王安石与北宋诸子学术思想的异同,分析了古今学者对王安石各种各样评价的得与失,力图全面、客观地展示王安石思想的全貌。《王安石评传》特别指出王安石在任地方官时注重“富民”到执政时注重“富国”的思想转变,比较合理地揭示了王安石新法以及他与反对派之间矛盾的本质。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以西吴县境内的天池山胜景,层峦叠嶂、杂木长松、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画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为点题之笔。此画构图繁密而不塞,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对黄公望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左上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二印不可辨。本幅上方有元柳贯诗题。《大观录》《寓意编》等书著录。
本书是一部系统评述文天祥生平思想的专著。《文天祥评传》把文天祥置于宋末元初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予以审视,着重考察文天祥德祐元年勤王前后两个时期的思想及诗歌作品的变化,揭示了德祐以前作为普通封建官吏的文天祥,其诗歌作品只是一般封建士子的吟唱;德祐以后文天祥转而成为誓死不屈的抗元战士,他的诗歌也成为仁人志士的泣血篇。试图说明文天祥精神的实质是理想人格支撑下的气节,而气节的背后则是深层次的道德问题。本书采取人物传记的写法,把文天祥的生平与思想糅为一体,夹述夹议,评传结合,以保持传主形象的完整性。摒弃公式化、概念化,追求真实性、可信性。
陈为人编著的《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讲述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不研究历代的经济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改革。《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七位改革者管仲、商鞅、赵武灵主、桑弘羊、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在改革实践中的兴衰得失,对改革变法进行了深刻而形象的剖析。他们推进改革艰苦卓绝的实践、坎坷跌宕的个人命运,将成为我们改革,古为今用知往开来的一面镜鉴。
我国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两千多年来,陶瓷玩具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已成为一种既具时代特征,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本书编著者从数十年来收藏的自汉代至清代的陶瓷玩具中,选出两百余件,编成专集,并辅以文字说明,印出来供爱好者、研究者赏读,并期望这一宝贵民间艺术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梁武帝萧衍颇受人们关注。一是萧衍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寿星佬,享年八十六岁,仅次于八十九岁的乾隆;二是早年受儒、释、道三教影响的萧衍即位后突然宣布舍道事佛,而且多次舍身佛寺,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皇帝;三是早年萧衍威武雄略,运筹帷幄,亲率大军勇夺萧齐天下,而晚年却昏聩无能,在对魏的战争中一次次失利,最终饿死台城。因此,可以说梁朝因他而建,也因他而亡;四是梁武帝爱好文学,不但自己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皇帝文学圈,促进了梁代文学的兴盛。 本书是关于研究梁武帝萧衍的专著。
《王者与学者:宁王朱权的一生》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教养宫中(1378-1393);驰骋塞上(1993-1399);挟从燕军(1399-1402);韬晦南昌(1403-1448);托志翀举等。
《千古一相——管仲传》以详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等,书中尤以对管仲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民本思想和遵从事物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创见与实践的着意发掘,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 彪炳史册的功勋与遗泽后世的风范 ,还原出了一个生动真实又难能可贵的伟人形象。
《千古一相——管仲传》以详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等,书中尤以对管仲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民本思想和遵从事物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创见与实践的着意发掘,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 彪炳史册的功勋与遗泽后世的风范 ,还原出了一个生动真实又难能可贵的伟人形象。
《千古一相——管仲传》以详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等,书中尤以对管仲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民本思想和遵从事物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创见与实践的着意发掘,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 彪炳史册的功勋与遗泽后世的风范 ,还原出了一个生动真实又难能可贵的伟人形象。
李栖筠(719~776)主要活动于唐肃宗、代宗之际,官至御史大夫。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均为中晚唐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都曾两次拜相,是李栖筠奠定了赞皇李氏在唐代历史上的地位。除上个世纪陈寅恪先生曾写过《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的专题论文外,学术界对于李栖筠的研究不多。本书是系统研究李栖筠的本学术专著,具有原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