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弟,湖南桃江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曾经与、蔡和森等人一起创建新民学会。后与李维汉、李富春等人参加法国勤工俭学,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资深工人运动活动家。1932年因反对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人执行王明“左”倾路线被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刘编著的《张昆弟年谱(1894-1932)》以年谱的形式回顾张昆弟的生平和革命经历,盛赞为中国共产党壮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烈。
本书主要讲述了胡乔木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政治生涯。就胡乔木的生命历程来说,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就毛泽东的生命历程来说,40年代、50年代两个10年,以其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转折而最富有典型意义。 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00周年,离胡乔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作者认为,以再版本书的方式纪念传主,具有特殊意义。
徐树铮(1880--1925),萧县醴泉村人,字又铮,因仰慕林则徐,自号则林。1901年弃文从武去山东上书袁世凯,后得段棋瑞赏识,一生追随,人称“段合肥之魂”,又称“小扇子”。徐树铮恃才傲物。过于骄狂虽才干极强,却结仇过多,1925年被枪杀于河北廊坊。《北洋怪杰徐树铮》以传记文学的形式,运用大量历史资料。 董尧专著的《北洋怪杰徐树铮》记述了“北洋怪杰”一生的主要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北洋乱局
今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八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越功勋的革命老人,作者编辑了这本《我们认识的一波同志——薄一波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文集的征文工作得到了许许多多老领导、老同志和各方面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许多薄老的老战友、老部下,他们不顾年事已高,或口述提纲、内容,或亲自执笔为文。更让人感动的是,有的老同志在重病中仍不忘文章的修改和定稿。
《亲历政协30年》是作者卞晋平对自己在政协工作三十年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三十一岁进政协,讲述作者从学校毕业进入政协工作的机缘;第二部分:慎始敬终尽诚节,作者讲述了在政协机关工作30多年来,辗转的各个岗位,并对自己工作做出总结和反思;第三部分:管中窥豹说发展,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展示人民政协历史行进中的发展轨迹,展现改革开放给人民政协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第四部分:政协是所大学校,作者回忆在政协共事的如师长般的老同事;第五部分我们少年时代的歌:作者总结在政协工作的三十余年。
程子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1993年,在很多老同志的倡导和热情关怀下,在程子华同志逝世两周年时,《纪念程子华》一书。2005年,在程子华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做了修订再版。2015年,适逢程子华同志诞辰110周年,为了加怀念程子华同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怀念他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为此再版该书。
编写朱德同志的传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编辑出版《朱德选集》和《朱德年谱》的工作基础上,经过5年努力完稿的。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本书依据的主要资料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朱德5000余件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他所参加的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从工农红军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会议记录,他的大量工作笔记;还有,朱德在1937年口述、由他的秘书孙泱等记录的、8万字左右的《朱德自传》稿本。此外,我们还走访了许多同朱德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广泛查阅了各种报刊和回忆录等。力求根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湖南外交人物,包括湖南的外交思想家、战略家和实践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历史上,起到了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外交家群体的崛起,外交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湖南人。当然,外交史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些是是非非,也离不开湖南人的影子。
本书是一部刻录杨尚昆同志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记述了杨尚昆从双江镇杨家五少爷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团政委的人生历程。书中桑园赛文、夜逛“老猪巷”、智斗包打听、巧改标语、“赔了夫人又折兵”等一个下趣味盎然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鲜活地再现了杨尚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读者、投身革命及其在长征中的生动场景。同时,为了更清楚的展现一代伟人的成长轨迹。附录中特意收入杨尚昆青少年行年纪略(1907-1935),以供读者参阅。
本书稿系有关思想研究的文集,详细论述了的法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建设思想和统一战线思想,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展现了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秋白之华:瞿秋白传》以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生动地记述了瞿秋白这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大名鼎鼎、风流倜傥式的重量级人物的悲剧一生。本传吸取了近二十年来学界瞿秋白研究的新成果,引用了大量解密不久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瞿秋白。
他,曾经是大别山一名小青年,他走出大别山,朝圣莫斯科,成为无冕,冒险上海滩,异军突起,群龙无首,他坐镇共产国际。在历史转折处,他有如神仙下凡,执掌长江局,宝塔山下,他病入膏肓,大河东流,欲说还休,他乡故乡……
“蓝鲸行动”——这样一个平和的行动名称,背后却隐藏着无限的杀意。美国在扶持蒋介石的同时,这种杀意时隐时现,从未断绝。“蓝鲸行动”也只是掀开了美蒋之争历史大剧的一角帷幕。美国需要一个听话的利益代理人,而性格强势的蒋介石却也自有盘算。从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之争、蒋经国被美国记者殴辱事件、孙立人“政变”谜案、蒙古国“入联”事件、震惊舆论界的台湾“刘自然”事件,到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的未果、秘密研制核弹计划的折戟……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蒋介石与美国明里合作,暗里掰手腕的事实。 本书通过大量相关机要档案的解读,如实地还原了这一段鲜为人知又惊心动魄的历史,重点讲述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国民党内诡谲的政治生态,以及蒋介石父子在内外交迫的处境中艰难的自保史。特别是对蒋介
《孙中山与美国》以丰富的史料,明晰的论述,详尽描述了清末民初,孙中山与美国互动的恩怨情仇,同时涉及分析西方列强及苏联对待中国的态度,充分展示孙中山的建国理念与构想以及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呈现当时中国各种势力各种人物在祖国命途走向中表现的不同姿态,以及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状况。《孙中山与美国》是研究清末民初早期中美关系的重要参考物,在孙中山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关注中美关系史、清末明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国民革命与孙中山的研究者、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一般热爱历史文化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湖南外交人物,包括湖南的外交思想家、战略家和实践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历史上,起到了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外交家群体的崛起,外交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湖南人。当然,外交史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些是是非非,也离不开湖南人的影子。
该书是共和国代武官易非将军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在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东埔寨、巴基斯坦、加拿大大使馆武官三十年的军事外交生涯。全书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扣人心弦。读者可从中领略共和国代武官的风范,了解鲜为人知的外交史实,获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军事外交的重要史料,一览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