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在茨威格笔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说的纯洁无瑕的圣女,也不是革命派攻击的下贱。而是“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别聪明,也不特别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没有从善的特别力量,也无作恶的坚强意志……一个不好不坏的女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
本书撰写了北宋名妓李师师的故事。李师师无疑是中国历奇特的一个女子,不是仅仅因为她的美貌,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身份,中国历史向来不乏色艺双绝的名妓。李师师的奇特是她一生涉足三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她的身旁既围绕着官方文化,也围绕着平民文化;既围绕着文人的文化,也围绕着武侠的文化。这样一个才情与美貌兼备的女子,再加上她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导致她的人生丰富而坎坷。
这本《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由莎乐美原著,黄宏译著:她是一位沙皇宠爱的俄国大将军之女。十九岁毅然离家出走,在欧洲各国游历,定居德国。在罗马结识哲学狂人尼采,并用特殊的方式拒绝了尼采的求婚;但同保尔·里和尼采结成独特的“三位一体”。安德烈亚斯强行求婚,四十多年没有性生活的婚姻惊世骇俗。然而她超人的学识受到杰出男性的青睐,和德国诗人李尔克的邂逅充满了诗意,三十多年的情爱感人肺腑……完整的人生体验构成非凡的一生,面对死亡她写下了《生命的回顾》。 这本《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适合传记爱好者阅读。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拥有温柔与铁腕并存的特质,被称为金融世界的可可-香奈儿。从世界最大律所之一的贝克·麦肯思律师行总裁到法国财政部长,再到IMF总裁,她在一向由男性主宰的法律和金融界脱颖而出。 她不仅是法国首位女性财政部长,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任时间最长的财政部长。她热爱珠宝,爱骑自行车,是前法国花样游泳运动队队员, 她是法国政府中的“亲美派”,说话间常夹杂着英语单词,她不谙法国政治文化、喜欢直言,因此多次在媒体和同僚面前“出丑”,也因此在法国政坛“脱颖而出”。 2011年5月,在IMF原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由于在纽约面临性侵犯刑事指控而辞职后,她成为这一职位最有力的角逐者,并最终于2011年6月28日当选IMF近70年历史中第一位女性总裁。 《优雅与权势:拉加德传》主要讲述了拉加德任职法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我一生所关注的主题就是社会不公”;成长岁月;历史的伤痛;艰辛而成功的写作;逝去的与留下的等。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
邓颖超同志是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一个日本人眼中的邓颖超》的作者西园寺一晃是一个日本人,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了邓颖超同志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邓颖超同志的爱戴和仰慕之情。《一个日本人眼中的邓颖超》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比《甄 嬛 传》更真实 比《步步惊心》更诡谲 一个高贵女人的悲戚人生 一个血泪凝铸的动荡年代
虞姬人生虽短暂二十几岁,《史记》直接述及其事的仅二十来字,而她的精神品格却感动中国两千多年,虞姬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遗产。虞姬只是古代美女万千之一,而历代“美”压群芳的歌颂将她推举为“中国古代美人”。虞姬人生结局只是名媛悲剧万千之一,而描述其凄情悲壮的代表作京剧《霸王别姬》已荣为国粹名品走向国际,与英国威廉·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地震撼人心,世界。女杰虞姬已成为中华女性代表人物,如同男性代表人物“至圣先师”孔子一样成为又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何两千多年前的年轻女子虞姬,她的名字和品格如今却如彩虹一般地靓丽九州,飘扬世界,这是一个引发社会学家、文史学者探讨的学术性课题,更是一个值得普通民众关注的价值观认知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