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入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迸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听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更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影响的佛教高僧,受日本朝廷的邀请,他不惜生命,赴日弘法,用十二年的时间六次东渡。鉴真到日本后不仅传授戒律,弘扬佛法,建造了日本历史上座律宗寺院——唐招提寺,而且为日本人民传医送药,将唐代先进的文化带到日本,为日本的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日本律宗的祖师”及“日本文化的恩人”。本书充分利用日本真人元开所着《唐大和上东征传》及散见于外的一些文献资料,并借鉴外的研究成果,对鉴真的生平行迹尤其是六次东渡的历程、鉴真佛教思想的传承、鉴真在日本的佛事活动、鉴真对日本佛教的贡献、鉴真在日本的文化建树及成就,以及《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成书、流传及价值等教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鉴真东渡的思想意蕴以及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做了探讨。
《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知识量大,覆盖面广,语言通俗,具有普及性读物特点,为大众读者了解、认识湛若水生平行事及其心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确实,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从生命之树截下来的一段假肢。而故事则更接近于生命本身。《哲学家的故事》深入哲学家的生活中去,来品读其人。 《哲学家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仰望星空的泰勒斯;哲学家是智慧之友;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等。本书由袁卫编。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本书在分析这个“天崩地坼”的大变动时代以及方氏本人坎坷经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三教归《易》的学术观和会通古今中西的治学方法,特别是对其“质测”之学和“通几”之论进行了深入阐明,对其“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以禅归《易》的易禅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还对方氏考据学与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对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析,是一部全面、评价方以智的著作。
叶适(1150-1223)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是与朱熹(道学代表)、陆九渊(心学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叶适务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主张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积弊,以求裕民强国,实现抗金、恢复故土的深刻思想和宏图大略,以及在危难之际守土抗战的杰出功绩,如实地再现了这位南宋的改革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的形象。本书从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中肯定了叶适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传主作为盐丁出身的思想家所经历的独特的学术生涯,从宏观和微观的社会、学术背景上,揭示其为争取和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实现人的价值所进行的理论创造与实践肯定了传主对实学思潮所起的发蒙作用。本书还分章评论了传主所创作建的泰州学派及春后学的同异,以及泰州学派后学的代表人物宣传自由讲学、反对思想的言行,从而客观地、完整地展现出传主和泰州学派的风貌。
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之儒学一位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因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之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又是秦汉之际传授经学的大师,于中国古代经学史亦占重要地位。本评传以荀子本人著作为基本线索,参考历代对荀子学说之评价,力求对荀子思想作全面而符合实际的理解。
慧远是早期中国佛教的高僧之一。前期追随道安,其师生相契之缘素称弘道佳话,后入庐山建立东林寺,使之成为南方的一个佛学中心和学术渊薮。他极为敏锐而积极地利用当时佛教发展的条件,迎请精于阿毗昙学的僧伽提婆等外国学僧入山译经,还与北方鸠摩什书面交往,积极关注佛教东传过程中最前沿的理论课题,且对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及习俗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作出富于人格力量和理论深度的回应。其弘教业绩和思想探索代表了东晋后期佛教发展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步伐,其所倡导的念佛立誓实践也具有中国净土教发达的源头意义。慧远的思想、学养及人格的影响力颇为深广,甚至远达于朝鲜、日本等国。
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影响的佛教高僧,受日本朝廷的邀请,他不惜生命,赴日弘法,用十二年的时间六次东渡。鉴真到日本后不仅传授戒律,弘扬佛法,建造了日本历史上座律宗寺院——唐招提寺,而且为日本人民传医送药,将唐代先进的文化带到日本,为日本的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日本律宗的祖师”及“日本文化的恩人”。本书充分利用日本真人元开所着《唐大和上东征传》及散见于外的一些文献资料,并借鉴外的研究成果,对鉴真的生平行迹尤其是六次东渡的历程、鉴真佛教思想的传承、鉴真在日本的佛事活动、鉴真对日本佛教的贡献、鉴真在日本的文化建树及成就,以及《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成书、流传及价值等教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鉴真东渡的思想意蕴以及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做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