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盲说书人》是一本讲述陕北黄土地上最后的盲说书匠故事的书。里面穿插了许多定格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不可能去改变那些一辈子悲壮、困难和无助的盲人命运,但起码能够让看见这些照片的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盲人长年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游走于村庄之间,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传唱着传统的忠孝节义,以及关于生活的苦涩、欢愉。 《陕北盲说书人》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丛书之一种。它再现了盲说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而且展示了他们在现代文明逐渐融入和影响寻常百姓生活的进程中,与即将被遗弃的命运的苦苦争斗。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
陈亮是南宋时期的学者,其学说以当时理学的高度繁荣与国势之疲弊赢弱这一现实矛盾之体认为基本前提,以社会之现实政治事务的恰当措置为核心,要求实施各项制度之改革,促进民主之实际利益的普遍增进,以实现中原恢复之大业。其功利主义思想的一般倡导,虽与理学思潮不相和谐,却代表了欲使宋朝走出其时代困境的努力,并提供了一种有异乎儒学“从圣之道”的价值判断模型,从而拓展了人们的思维领域。本书是一部研究陈亮之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作者重新考订了陈亮的生平,匡正了有关记载之误;系统地研究了其史学、政治、哲学、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思想内涵,并论述了陈亮之学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朱学、婺学及永嘉之学的相互关系,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是一部由俄罗斯学者撰写的具有权威性的巴赫金传记。作者孔金夫妇与巴赫金一家有长期、密切的交往,为撰写此书作者几乎走访了传主工作、生活过的所有地方,查访了一切相关的档案馆、资料室,从而收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前苏联在知识分子等问题上的失误)。全书除“作者的话”和“在我们今天的对话中”对传主作整体评价、揭示其在20世纪俄罗斯和世界文化语境中的非同凡响的意义外,主要篇章依时间顺序对他各个时期奇特、坎坷的经历(他因被逮捕和流放等原因整整有35年不能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卓绝的学术创作活动作翔实而充分的叙写,许多内容鲜为人知、极其珍贵。
约翰?赫伊津哈是荷兰最伟大的文化史学家,也是影响世界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本书是目前惟一有关约翰?赫伊津哈的评传。作者认为:“凡是阅读赫伊津哈著作的人,不仅会接触到欧洲历史丰富的形式,而且也能够认识到它与现代的美国和古老的亚洲之间的联系。凡是阅读赫伊津哈著作的人,都能够学习到文化历史能够实现的事情:通过描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实际上强调指出了世界文化的相互关联。”
张载(1020~1078),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着特殊意义的思想家,被后人视为理学先师、关学宗师。他生活在北宋中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国际环境较为安定,但社会矛盾突出。张载用了很长时间去思考人生与社会。但真正在思想的舞台上尽情挥洒,著书立说,不过是晚年七八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却留下了的思想和深远的影响。《张载》透过对张载的身世与环境、行迹和作品的分析,勾画出他的思想发展,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张载》(作者宣朝庆)是《大家精要》中的一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刘勰评传》叙述了刘勰、钟嵘的生平事迹;通过对其著作《文心雕龙》、《诗品》的剖析,全面地论述他们的文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对于刘勰的佛学思想、史学和诸子学思想以及钟嵘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也作了介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刘勰评传》的特点,一是努力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按照历史本来的面目加以认识和表述,阐释文献力求符合原意,对于一些概念、用语作了较细致的解释;二是对于两位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努力追溯其历史渊源,考察它们与时代风气的关系,并与后世的文论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它们产生的必然性,评论它们的历史地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刘勰评传》努力吸取学界已有的成果,同时也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书是关于清代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的一部大型评传。全书将能收集到的有关戴震的生平事迹放在其学术思想、科学思想的演进中叙述,夹叙夹议,注意到将这位清代流的学问大家的深奥的学术问题和哲学问题作具体缕析,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以戴震的治学方法和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为贯串,评介了戴震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文化背景、前后期思想的区分及其转变动因、经学成就、自然科学及其科学哲学成就、史地学成就、人文科学的语言解释哲学成就、新理学道德哲学、经济伦理及其朴素辩证法成就等。
韩德培,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1911年2月生于江苏如皋。1934年毕业于中央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出国研究,在加拿大多伦多研究国际私法,获硕士学位。1942年转入美国哈佛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国际公法、法理学等。1945年,受时任武汉校长的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之聘,回国任武大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武汉历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副教务长、法律系主任、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第三届特约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法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中国环境资源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会长、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政策与环境
《马克思传》主要内容包括了:人生的起步、早慧的童年--忧患意识的萌芽、人生的选择--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神圣的初恋--终生伴侣的选择、多彩的活、父亲的教诲--护航出海、哲人的气质--成为青年黑格尔派、初露的锋芒--博士论文的写作、崭新的开始--转向费尔巴哈、走向革命的生涯、积极的参与--《莱茵报》时期、家庭的组建--等待七年后的团聚、顽强的继续--创办《德法年鉴》、不断的探索--由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终生友谊的开端、不凡的友谊--与恩格斯共同开创新的事业、诗人的友情--与海涅的交往、的清算--共同写作《神圣家族》等。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他在文学、史学、哲学、书法绘画及医学诸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和重要的建树。本书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学术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客观的分析评价,本书反映了当前傅山研究的新水平。
翦伯赞先生,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湖南桃源枫树岗翦旗营。《新史学家翦伯赞》的出版,既是对翦伯赞先生的缅怀,也是想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介绍翦伯赞这位学术大师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主要是有关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探索学术的执著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翦伯赞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从小养成的。他在上小学时,写过一篇描述家乡雨后新景的作文,文中有“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涓涓而始流”的句子,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他自青年时代起,为“实业救国”而学工商,为反帝、反封建而投身五四运动。此后,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以笔代枪宣传抗日;争取民主,反对内战……都是出生入死,义无反顾。他追求真理,也是勇往直前。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曾博览群书;为向西方学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是继《先生之风》、《追忆双亲》、《此生此情》之后,第四部怀念逝者文集,四部书形成一个系列,名为《背影书系》,意象源自朱自清的名篇。逝者渐行渐远,再不抓住他们的只鳞片爪,恐怕连背影也看不到了!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所怀念的,均为作者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同行者,那些真实的细节、炽热的情感,执著的追求,往往令人眩目,甚至窒息。 青春是可贵的,理想是值得珍视的,但这还不是本书的主旨。书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令作者难忘,显然是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 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文”,是有组织有条理的作品。所谓“笔”,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时的感触,随手下笔,随笔写成的东西。
传播学视角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得到更宽泛的理解和运用。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是以静态的非传播学的方式来探讨学术史或思想史。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从当前的理解状况出发,而不是从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文本的实际传播状况出发去描述学术史或思想史,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各种学术史或思想史著作的可信度。
叶适(1150-1223)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是与朱熹(道学代表)、陆九渊(心学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叶适评传》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叶适务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主张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积弊,以求裕民强国,实现抗金、恢复故土的深刻思想和宏图大略,以及在危难之际守土抗战的杰出功绩,如实地再现了这位南宋的改革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叶适评传》从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中肯定了叶适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现代化的先驱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中,威廉·R.埃弗德尔构造了一段通俗而又生动的现代思想发展史它描述了天才思想家们的生平活动与智识突破,充分再现了19世纪末巴黎、维也纳、圣路易斯和圣彼得堡等地的创新氛围。《现代化的先驱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曾入选《纽约时报书评》年度读物。威廉·R.埃弗德尔自1972年起一直在纽约圣安学校教授历史,并且担任该校人文学科的教导主任。他是出版过诗作的诗人,也是《君王统治的终结》一书的作者,还曾发表过有关现代欧洲史的大量论文。
《扬雄评传》内容简介:扬雄是西汉末年一位有多方面杰出贡献的学者。他历经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以及莽新诸朝,官至大夫。一生多著述,在哲学、文学、语言学乃至天文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对后世影响很大。《扬雄评传》从西汉年间的时代背景以及扬雄的生平经历人手,对扬雄的学术传承、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态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扬雄所传习的实为今文经学,在思想上接近于今文经学中的礼仪派,但在治学趋向上却保持了民间通儒的特点;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条件下,选择了以求知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型人生形态,充分表现出其辩证式。然后,对扬雄的宇宙观、人性论、知识论、政治思想以及教育观、历史观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介绍了扬雄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以及天文、语言、音乐等各学科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