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张求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陈寅恪研究专家,本书是他十多年来陈寅恪研究成果的专集,作者挖掘出多篇陈寅恪的佚文,考证了陈寅恪生平几个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陈寅恪的交游和学术风采,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坎坷。他在青年时 代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而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经受了假死刑 的折磨,在西 伯利亚度过了四年监狱和四年兵营生活;回到圣彼得 堡以后,和他哥哥一起先后出版《时报》和《时代》杂志,因 难以支撑而停办; 他哥哥去世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承担了他的大量债务 ,经常受到债权人的催逼,因而不得不避居国外。他的个人生活也 充满不幸和痛 苦;父母早亡,本人患有癫痫症;他的个妻子伊 萨耶娃和他对苏斯洛娃的爱情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只是与斯尼特金 娜结婚以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中的书信提供 了有关这些方面的生动材料。此外,这本《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还收入了一些 反 映作家对轮盘赌的迷恋,对预
中国的中古时代是有名的、混乱、黑暗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文人来说,是危险的,绝望的;无论才华和生命都无足轻重。然而,地狱开出了“恶之花”。像嵇康、阮籍人物,即以他们不同的抵抗方式,或者积极,或者消极,显示了各自独立的存在。
张君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在许多方面发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张君劢传》对张氏的思想和一生的重大活动都有较详细的分析评述,态度客观公正,是目前海内外部全面研究张氏的较好的著作。 本书材料相当丰富,就笔者所见而言,作者在占有材料方面确是超过了前人。这是此书取得成功的主要前提。同时在写法上,作者能抓住张氏一生思想活动的主要线索,采取“一以贯之”的手法,将其思想、言论、著述与活动融为一体,读来顺畅、自然,步步有关联,层层有深入,极具整体性和历史感,堪称是一部成功的传记著作。
在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中,先后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陈寅恪、俞平伯、钱钟书等开辟学术新局面的大家,还有更多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名家。为了及时地总结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值得学习借鉴的学术范式,并为这百年学术的发展变迁保存先贤的学术足迹,《文学遗产》杂志从1986年第6期起,开辟了“学者研究”这一专栏,不定期地发表对学术大家和名家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描述他们的治学道路,总结他们的学术成就,提炼他们的学术精华,当然也不回避他们的学术教训。收入本书的43篇研究38位学者的论文,基本上就是《文学遗产》1986年至2005年“学者研究”专栏上所发表的论文的结集。
《马可波罗来华史实》由彭海所著,探究马可波罗和他叔父离乡返乡廿六年(1270—1295)之中,以及在忽必烈朝廷出使十七年(1274--1290)间,经历华夏各地的史实。全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可波罗在华史事:一是对屠寄于1921前成书的《蒙兀儿史记》中《马可保罗传》的相关指认进行辨析、补充。二是考证马可波罗华夏亚洲之行的有关物证。三是辨析马可波罗对于他出仕、出使等在华经历的忆述。并重点探究今人视为马可游记四大迷团中的襄阳炮战、扬州为官二大疑窦。书中提供的资料和见解,可供读书界、研究家对这位中外文化交流先驱的史实真情作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当代女性在职场上似乎达成 种了共识 在工作中 定要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 面,隐藏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所以,当 个现代女性做了母 ,因为承受严苛的育儿挑战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的情绪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挫败感。 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养子女会影响女性表现得更强大,阻碍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让很多女性在做母 后很难认同自己的新身份。而社会普遍会将母 角 理想化,回避母 会面临的脆弱和困境,写给母 的书都在指导养育,很少触及母 在养育挑战中面临的 理危机。这让现代女性缺少 要的 支持和减压渠道,更加感到孤立无援。 本书深度解读了女性在做母 后 灵在黑暗中摸索的漫长历程,女性在为母困境中将经历坠落 逗留 回归三个 段,作者通过 话、童话和寓言,帮助现代女性看到负面情绪的 值,并借助女性 的直觉力找到应
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也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 英国的大政治家克伦威尔曾骂给他画像的人说:“画我须是我。”这句话,可以给任何想给别人“画像”的人作为警戒。胡适之不是轻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论断,没有受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的人,没有学会呼吸新时代空气的人,是没办法给他“画像”的。而李敖自称只有他才能写作真正的胡适之。李敖的这部《胡适评传》也正是李氏风格的代表作。该书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 因此很可能许多人看了这部评传都会感到惊讶骇异,正如
这是一部由俄罗斯学者撰写的具有性的巴赫金传记。作者孔金夫妇与巴赫金一家有长期、密切的交往,为撰写此书作者几乎走访了传主工作、生活过的所有地方,查访了一切相关的档案馆、资料室,从而收集、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包括前苏联在知识分子等问题上的失误)。全书除“作者的话”和“在我们今天的对话中”对传主作整体评价、揭示其在20世纪俄罗斯和世界文化语境中的非同凡响的意义外,主要篇章依时间顺序对他各个时期奇特、坎坷的经历(他因被逮捕和流放等原因整整有35年不能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卓绝的学术创作活动作翔实而充分的叙写,许多内容鲜为人知、极其珍贵。
本书是根据法国版本翻译的关于法国当代哲学家巴什拉的传记著作,作书约40万字,介绍了巴什拉由一个鞋匠的儿子,经历了从军、邮局职员、中学教师等工作,最终在高等学府任哲学教授并成为西方的学者的颇具传奇性的一生。同时,作者以丰富的资料,包括巴什拉本人的文字以及当代西方一些的学者对巴什拉的高度评价等,阐释了巴什拉所想建立的新的认识论的内涵和巴什拉的哲学思想对于科学认识和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的影响,高度肯定了巴什拉对世界当代思想史的重要贡献和对未来的深远影响。本书是一部学术性的传记著作,对了解和研究巴什拉和西方哲学的最近进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