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王阳明(1472 1529)一生处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文艺复兴 的繁盛高潮时期。他是一个出现在世界东方,与哥白尼、哥伦布、达 芬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家。在明朝中后期,王阳明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 巨人 相呼应,把人提到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的高度,力倡人人平等、 人人皆可成圣 ,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就像日本学者冈田武彦所说, 阳明学开启了中国真正的文艺复兴之路 。 全书主要包括叙言、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首次提出和论说了王阳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全面展现了其诗学理论与创作实践。
张求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陈寅恪研究专家,本书是他十多年来陈寅恪研究成果的专集,作者挖掘出多篇陈寅恪的佚文,考证了陈寅恪生平几个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陈寅恪的交游和学术风采,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也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 英国的大政治家克伦威尔曾骂给他画像的人说:“画我须是我。”这句话,可以给任何想给别人“画像”的人作为警戒。胡适之不是轻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论断,没有受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的人,没有学会呼吸新时代空气的人,是没办法给他“画像”的。而李敖自称只有他才能写作真正的胡适之。李敖的这部《胡适评传》也正是李氏风格的代表作。该书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 因此很可能许多人看了这部评传都会感到惊讶骇异,正如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坎坷。他在青年时 代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而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经受了假死刑 的折磨,在西 伯利亚度过了四年监狱和四年兵营生活;回到圣彼得 堡以后,和他哥哥一起先后出版《时报》和《时代》杂志,因 难以支撑而停办; 他哥哥去世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承担了他的大量债务 ,经常受到债权人的催逼,因而不得不避居国外。他的个人生活也 充满不幸和痛 苦;父母早亡,本人患有癫痫症;他的个妻子伊 萨耶娃和他对苏斯洛娃的爱情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只是与斯尼特金 娜结婚以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中的书信提供 了有关这些方面的生动材料。此外,这本《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还收入了一些 反 映作家对轮盘赌的迷恋,对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第一本《于右任传》面市以来,倏忽已二十年,在这期间,《于右任传》已由三家出版社先后印刷出书四次。在严肃的传记类作品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本书能多次出版,这当然是传主于右任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至,连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刚刚就任总理不到一小时,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近千名中外记者的招待会上,当众吟诵于右任的“望大陆”诗篇,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通过电波的传递,震撼着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 回溯当年海峡两岸人为的阻遏,一水之隔,竟成天涯,资料搜集至感困难,往往要通过海外的途径,才能获得某些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生活的情况和素材。 1987年后,两岸人民有了交往。由于笔者曾应台湾有关单位的邀请,赴台作学术交流。趁此机会,又收集到一些资料和右老的书法作品(复印件 );
在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中,先后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陈寅恪、俞平伯、钱钟书等开辟学术新局面的大家,还有更多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名家。为了及时地总结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值得学习借鉴的学术范式,并为这百年学术的发展变迁保存先贤的学术足迹,《文学遗产》杂志从1986年第6期起,开辟了“学者研究”这一专栏,不定期地发表对学术大家和名家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描述他们的治学道路,总结他们的学术成就,提炼他们的学术精华,当然也不回避他们的学术教训。收入本书的43篇研究38位学者的论文,基本上就是《文学遗产》1986年至2005年“学者研究”专栏上所发表的论文的结集。
张君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在许多方面发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张君劢传》对张氏的思想和一生的重大活动都有较详细的分析评述,态度客观公正,是目前海内外部全面研究张氏的较好的著作。 本书材料相当丰富,就笔者所见而言,作者在占有材料方面确是超过了前人。这是此书取得成功的主要前提。同时在写法上,作者能抓住张氏一生思想活动的主要线索,采取“一以贯之”的手法,将其思想、言论、著述与活动融为一体,读来顺畅、自然,步步有关联,层层有深入,极具整体性和历史感,堪称是一部成功的传记著作。
大年同志是我国成就卓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评价大年同志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学术研究:一是他所做的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我个人以为,不论从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来说,也不论从客观影响和效果来说,后者都是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使谈他的学术成就,如果不考虑他那些具有深邃思想和丰富内容的作品,是在大部分精力投入各式各样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情况下完成的,也就难以真正理解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表现出来的毅力。
一代哲人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在智慧之路上,为着党和人民的革命建设的宏伟事业,披肝沥胆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的贡献。作者在艾思奇身边工作多年,有过切近的观察和耳濡目染的感受,又经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考,通过对艾思奇生平历史的探讨,深入研究了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作者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叙述内容力求翔实,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评介观点力图全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全书材料丰富,观点鲜明,提纲挈领,眉目清晰。对于有志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志,不可不研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而研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本书将会有较多的帮助和启迪。
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他一生都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的偏远地区做判案断狱的地方官,留下的著作也不多,却被后人誉为“道学宗主”、“理学”,纪念他的祠堂书院遍及大江南北。周子受人景仰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周子是一个心性淳正的人,所以他为官能勤政清廉,为师能循循善诱,为学能穷极天人造化。他没有门户之见,不墨守成规,对周易变通之理深知熟悉,援释道而入儒学。他度己度人,以一颗赤诚之心,指人主静修心养性之门。
郑振铎是中国新文化史上起过关键性作用的屈指可数的文学巨匠之一,但在长时期里,学术界对郑振铎的研究较少。陈福康潜心从事“郑学”研究20多年,已出版《郑振铎年谱》《郑振铎论》等著作。 本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书近60万字,立体而全面地描述了郑振铎的一生。
张伯驹先生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收藏家、文物鉴定家,夫人潘素是著名画家。在张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张伯驹潘素文献编辑整理委员会组织张先生生前好友、门生、晚辈,编辑了这部回忆文集,通过回忆先生的往事,来彰显张先生的高山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