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是明太祖顾问、皇太子师、翰林院“首臣”、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理论研究及创作、明初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他对理学思想多所阐发,有独到见地;并极力用理学影响明太祖的思想和施政,颇著成效。他推进了宋元以来儒、释、道“三教归一”的趋势。他的很多思想在同时代人中是领先的。与刘基一样,其著作足以代表元明兴代之际整个社会思想学术水平和特征。以往有的著述涉及宋濂时,对他的思想、事功、诗文创作,似没有予以充分的肯定,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本书力求对宋濂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对他一生经历、功业及思想渊源、特点、价值等,作了扼要介绍和深入剖析,是迄今为止有关宋濂的部评传体学术专著。 方孝孺是明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近6个世纪来,学术界对方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事胡适研究者,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基于作者敏锐的思考及其对胡适相关史料的熟稔,此书对认识胡适
编写一本书来纪念周立波1OO周年诞辰,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可以说,在“三周”研究会于2004年6月成立之时就已萌发。这源于周立渡是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学者与作家。他的生平与著作,远比当前一般的认识与理解丰富得多。进入21世纪,对中国左翼文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完成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轮回”(《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第56页)。作为左翼的重要作家,周立波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周立波热爱故乡,桑梓情深。“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1955年—1965年,周立波回故乡湖南益阳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创作了《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的乡土文学作品,留下许多参加农业劳动、培养文学青年、关心帮助邻里乡亲的佳话。据我们了解,现当代文学史上,在自己家乡深入生活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事胡适研究者,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基于作者敏锐的思考及其对胡适相关史料的熟稔,此书对认识胡适及其
老子是中国占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惟一可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的争论最多,误解也最深。本书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现代学术的方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讨论,力图展现一个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着重阐发了老子在价值观念、道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强调了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的重要观点。对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并对老子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本书的三个主要特点。
《回首残阳已含山》以翔实丰富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反右”运动中,一名忠于职守的年轻记者的不幸遭遇,和此后二十余年的坎坷经历。讲述了北大荒的风雪,阴山下的凄凉,草原沙化的忧思,执掌教鞭的无奈,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老右”的足迹,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此书从书名到目录到全书文字,都有个性,颇具文采,读来引人入胜。
本书讲述了作家兼编辑家牛汉坎坷丰富的一生:童年灰小子、少年流亡大西北、冬天光脚穿草鞋的大学时代、为革命出生入死、因“胡风集团”而受难……刻画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命运肖像。牛汉一生对诗歌痴情不改,文中涉及不少感念的师友、文坛往事、名人逸闻:浓墨于胡风、冯雪峰、丁玲、路翎、曾卓、萧军;淡彩于沈从文、叶圣陶、朱光潜、施蛰存;细描卞之琳、艾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略论周扬、夏衍、茅盾、艾芜、孙犁。行文兼有历史的广度和心灵的深度,文字饱含着对现实的体验和对生命的体悟。
尼尔·麦考密克爵士的这部经典著作,解析了H.L.A.哈特在法律推理、司法裁量、法律规则理论、权利与义务的概念以及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深邃洞见。麦考密克运用通行的学术解释,对哈特的法律思想予以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哈特的思想更易于理解。可以说,本书在准确地阐述了哈特这位20世纪英美法理学旗帜性人物的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奠定了麦考密克作为的法哲学家的思想基础。
作为20世纪最的法学家,哈特被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所追寻乃至追随。在这部关于哈特一生的传记中,作者妮古拉·莱西利用哈特以前未曾公开的日记和信件中,以哈特一生所经历的事件为线索,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哈特。 赫伯特·莱昂内尔·阿道弗斯·哈特,生于1907年,系约克郡的第二代犹太移民。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他因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并最终以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32年至1940年,哈特在伦敦从事事务律师工作,期间虽然他拒绝了担任牛津大学哲学讲师的邀请而选择留在实务界工作,但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其日后法律理论对于实践的贴近。1940年他因身体不合格被宣布不能服兵役,却被军事情报部门MI5征召,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45年。在MI5期间,哈特与MI6的同事、牛津哲学家斯图尔特·汉普舍尔和吉尔伯特·赖尔关于哲学的讨论进一步激发了他对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