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他的生平或许能为你提供另一种人生选择。 当今有人的所谓归隐,不过是类似于东晋时的隐士,借归隐来“买名邀誉”。而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发自内心的厌恶。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本丛书辑入选的彭燕郊、谭谈、孙健忠、残雪四位作家,在全国都是广有影响,有的甚至在国际上颇有名气。彭燕郊是“七月派”诗人,亦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重要作者;谭谈在全国获得过重大奖项.他是“美在朴素”的坚定践行者:孙健忠的创作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残雪是我国“新实验”文学的执著探索者,以其对人性揭示的深度而具有国际影响。 《残雪评传》是当代湖南作家评传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的童年、出生、父母的革命浪漫主义婚姻、童年、在学校、早年的人生经历、医疗站的学徒、八年工人生涯、贤妻良母、个体裁缝、文学之路、西方文学的影响、现代主义与巫楚风格构成的心灵默契、两个灵魂等等。
《中国文化世家(齐鲁卷)》讲述对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表现的那些家族,世家条目包括人物生平、文化成就、家学传承的事例、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等内容,本卷述及管仲、晏婴、孔子等世家。
《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内容为:我虽不敢枉称是汪先生的学生,但我可以说是读汪曾祺最认真、最持久、最痴迷的一个……我就是这么不讲理的、痴迷的、像追星似的,可话说回来,天下文章不能给姓汪的一个人做了。我自己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我就是痴迷,发自内心深处的痴迷,谁又奈何得了我呢?苏北,安徽天长人,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先后在《上海文学》、《大家》、《散文》、《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台湾《联合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汪曾祺老先生超级粉丝,《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为其学汪老先生的文风而写著。作者积十多年研究,写出这部与汪曾祺老先生的文风颇为契合的回忆性著述。他多年追随汪老,深得汪先生三昧。同时他收藏有汪先生手稿
《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收入关于周作人的评论文章,共26篇。包括《周作人论》、《周作人先生》、《关于周作人》、《周作人的趣味文学》、《关于派别》等。
本书文风朴实,简洁明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在十余年辛苦搜求的基础上,本书旁征博引,既有档案资料、近代报刊、人物文集、年谱日记、碑传牒谱,更有大量传主的佚文、手稿、书信等稀见资料。这些丰富的一手材料不仅确保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显现了作者潜心学术的勤苦与执着。此外,图文并茂是本书的又一显著特色。文中插入了大量珍贵图片,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必将大大增强读者对传主的感性认识。其中,半数以上图片资料是首次披露,有的为学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世风浮躁、学术丑闻迭出的今天,可以负责任地说,本书不失为一本学风严谨、功力扎实的学术专著。
胡风是一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斐声文坛至50年代前期。胡风一案,定案的草率和平反的艰难都是很耐人寻味的。胡风的经历,折射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折射出中国社会艰难曲折的行进路程。胡风不是十全十美之人,但他的独立思想和直率敢言,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脊梁骨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的作者晓风是胡风的女儿,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现已退休。晓风的书给了读者一个独特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她的行文冷静平实,且言之有据,叙述了那特殊的年代中她的家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并描画出了女儿眼中的父亲,或者说是女儿心中的父亲。晓风的回顾历史,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而是为了还历史一个真实,向众人述说胡风家人眼中看到的,和他们所知道的历史真实。该书的
三百年前,一部旷世奇作横空出世,它辞彩华美,字字珠玑;言简意丰,奇谲瑰丽。从它诞生以来,人们就争相抄阅,乐此不疲;街谈巷议,经久不息。从乾隆年间的鸿儒纪晓岚到当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都是其忠实读者,世纪伟人毛泽东、邓小平也对其钟爱有加,它就是伟大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它的作者“鬼圣”蒲松龄。
鲁钊从部队转业回到南阳,因颇有几分文才,我们就认识交往了。屈指一算,亦有数年光景。前些天,鲁钊把《直面“皇叔”二月河》的书稿送到我面前,祈望作序。写二月河这样的大师大家大贤的书,岂能由我作序,不敢造次,就搁置下来。后来,这小子又一再催促。我想,不能冷了年轻人的心。再说,我和二月河先生亦师亦友,交往颇深,知道他的秉性,从不眼皮儿“向上”,看“人”都是人,即使见了我的“序”,也不会见怪。况且,尽管世人皆知二月河的鸿篇巨著“落霞三部曲”,但对其轶闻趣事还了解甚少。既然鲁钊这年轻人下了一番工夫,把他的这些东西挖掘出来,我也有责任帮助支持。于是我就认真看了,一看还真被吸引住了,几乎不忍释卷。虽说我与二月河先生是数十年交往的知己,却也从中看出了准、趣、秘、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