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诗人:我的爸爸邵洵美》作者邵绡红以冷静、秉笔直书的态度完成此书,没有因为传主是自己的父亲,一味地唱赞歌或泄私愤。全书以传主的足迹为贯串线索,努力寻找历史的真相,坚持以材料说话,让读者次看到了一个清晰、完整的邵洵美。 同时,书稿中保留和挖掘了不少文坛史料。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数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揉,诗文中颇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本着评、传相结合的原则,本书章讨论了关于白居易独特的家世的几个问题。第二至五章,几乎是编年式地缕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长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时期的诗作,以见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从而窥知其思想的转变的轨迹。第六、七章,分别评述其前期的激进民本主义思想和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思想,是全书重点所在。第八、九章,分别评述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成就。第十章,总述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稹是白居易生死不渝的挚友。二人诗风相近,才名也大体相当,史称“元白”。故附其略传于白传之后。
《中国苏轼研究(第4辑)》收录了"苏轼与黄庭坚的交往略述"、"苏东坡的常州情缘"、"苏诗辑佚中的一些问题"等等文章,对苏轼做一个全方位的研究。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陶渊明研究的历史,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了。由于记载陶渊明生平史料的缺乏,而且其中存在一些不易解释的疑问,再加上古今学者仁智互见,致使陶学研究中出现相当多的疑难之点,诸如渊明世系、故里、政治态度、思想渊源以及不少诗文的创作年代。倘若想对陶渊明作稍有深度的研究,便无法避开这些问题。诚然,陶学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新的时代意识,但创新不能避而不谈疑难问题,更不能用空泛无稽的“新论”,独标“惊人之见”,来取代基于事实的细致分析。鉴于以上看法,本书对陶渊明研究中的主要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探索。仍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材料为依据,多考证问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前人和当代学人的观点,言之成理者,则予汲取,不再立新说;反之,即或是学人的观点,也阐明自己的不同看法,不敢人云亦云。在本书的内容方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综合研究,包括姚鼐所处的时代背景、家族传统、姚鼐年谱和姚鼐的人生之路;下编为专题研究,从姚鼐的思想性格到文学主张,从姚鼐作品的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和成就,共分十六个专题作了论述。录资料汇辑,是姚鼐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全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对文学研究者、学习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者皆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由唐代大诗人故事集编委会编著,《诗狂贺知章(唐代大诗人故事集)》用浅显易懂的叙述,将诗人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性格爱好以及轶闻趣事等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想象与思考,与这些的诗人们成为朋友与知己,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本书是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大历诗风》一书的姊妹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旁采诸家、广泛征引,并深入发掘史料,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大历诗的诗史、流派、诗人及具体作品,对大历诗本身的历史演变和它承前启后的具体路径作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全书史料丰富,考证严谨,论述系统、可靠,使读者得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大历诗的面貌。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诗歌史和作家作品研究,下编为诗人生平与作品考证。
书稿分两大部分:部分主要记叙了李白二十五岁时离蜀,寓居安陆(在今湖北省)的活动。第二部分记述了李白因永王璘事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得还,终致晚年漂泊困顿,卒于当涂的过程,重点叙述了李白在贵池、宣城、马鞍山等地的活动。书稿在叙述李白在江南的行踪过程中,也考证了李白的诗歌尤其是政治诗和山水诗产生的根源以及江南的历史、文化、山水及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本书主要介绍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举办国际联合工作坊,系统介绍了中外两所高校在艺术设计方面联合教学的成果;对其中经典案例里惊醒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对于实际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有一定启示意义。
本书按中国传统的泛文学观念收录作家,凡诗、词、诗词文话、小说、文学性笔记的作者都属于收录范围。《宋史》列传(含《儒学传》、《道学传》)的传主,有诗文集传世者也予收录。 本书限收生活于两宋(960-1279)作家,收录范围主要以《宋史》、《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中华大典·宋代文学分典》为准,但并非皆收,取舍标准则为文学上是否确有贡献和特色。只要在文学上有贡献和特色,即使以上诸书无传而有其他资料,本书也收。 本书的条目内容,一般包含作家姓名字号年里、生平事迹、文学活动、文学成就评介、作品存佚及其版本、资料出处等。 作家姓名字号年里:生卒年括注公元纪年;不能确定生卒年而有大体年代可考者,于公元纪年后加一问号。完全不可考者,则作“生卒年不详”;籍贯可考者则书籍贯,括注今地名,
李商隐的其诗文创作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其人生遭际令人感慨和同情。作者将李商隐的研究与文学史的研究相结合,试图通过李商隐的诗文来探究李商隐幽微的心灵世界。此书分上、下、附三编。上编以李商隐为例,讨论了以探索心灵世界为核心的研究与文学史学科的关系问题,下编则是对李商隐其人及诗文的论述,附编收入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