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电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一、《粤诗人汇传》是一部汇集广东诗人传记数据的工具书。所收诗人数逾六千,时间自战国楚威王至清末民初。粤诗流之可考见者,大抵在是。 二、本书所称之 粤 ,系指明清时期广东之行政区域,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及已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合浦、防城、北海等县。 三、本书草创时,曾拟取名《岭南历代文人汇传》,以所收人物除诗人、词人外,亦有文章家、学术家、教育家、书画家、藏书家、刻书家、篆刻家、金石家、鉴藏家等,后定用今名,或谓上述诸家人物当从删削。因念吾国传统,文人雅士除专精本业外,每能诗,其生平与术业亦多与诗相关,更何况此类人物数量不多,所占未及十之一二,故宽存之。 四、本书所用资料,除有关广东之诗文集外,亦兼及史志、诗文总集、地方艺文载记等,共九十六种,详细书目附列书后。问
李商隐,晚唐诗人,兼长诗、古文、四六诸体。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党比出,出身寒微的诗人不幸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而愈显命运坎坷。没落混乱的时局与凄凉悲愤的身世交织出诗人华丽凄美的篇章。《李商隐传》从诗人生平史料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出发,以文学的笔调向我们讲述诗人在其“人生初程”的初恋与初仕,十年京师的“樊南穷冻”,以及晚年幕僚生涯的丧妻之痛和无定漫游。《李商隐传》是一本兼顾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人物传记:作者早年从事过与李商隐有关的文学创作,后来又专事李商隐及唐代文学研究,故本书资料可靠翔实,笔调随诗人生世浮沉而变换多端,其中间或引用诗人名篇佳什,更有独到精深的赏析。对于希望了解李商隐的读者来说,是书颇可一观。
苏东坡传世的文章、轶事极多,诗词更为一代巨匠,难有匹敌。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因此胸臆中积郁一腔难平之气,不吐不快,所作诗词两千余首,皆是从性情深处倾泻出的真情感。br本书十之八九取材自东坡诗词,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勾勒出他一生不平凡的际遇。以诗人少有的人生经历,与其心血结晶的诗作相印证,使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跃然眼前。
书稿分两大部分:部分主要记叙了李白二十五岁时离蜀,寓居安陆(在今湖北省)的活动。第二部分记述了李白因永王璘事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得还,终致晚年漂泊困顿,卒于当涂的过程,重点叙述了李白在贵池、宣城、马鞍山等地的活动。书稿在叙述李白在江南的行踪过程中,也考证了李白的诗歌尤其是政治诗和山水诗产生的根源以及江南的历史、文化、山水及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初唐渐盛之际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在礼乐建设、文化事业、文学创作、提携后进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政治史与文学史上均占有的地位。通过对这位作家的个案研究,既可以对其生平、交游、思想及诗文创作做一全面清理,对其地位和价值重新评估,凸显作家的独特魅力;同时,以对个体研究为契入点,对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的过渡作具体的深层次的探讨。 章考察张说的生平世系及政治功绩。节简述张说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第二节对张说的籍贯归属:范阳说、洛阳说、河东说详加考辨,以列表形式勾勒出张说的谱系递传与大事年表,全面再现作家生平;第三节对张说的文治武功综合评价,通过国史监修与大型图书编撰、对丽正书院的文化贡献、“吏
李冶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唐代的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评价李冶说:“士有百行,女性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你可知道,李冶天生叛逆。《《美人迟暮叹春风(唐代才女李冶的妖娆人生)》:美人迟暮叹春风》讲述她的风骨、她的性格,只有在大唐那个开放的时代,才能挥洒得那样淋漓尽致。
《巴金的一个世纪》结合大量照片、实景图片、历史资料等,记述世纪老人著作等身的一生行迹,其创作历程与作品,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
《郭沫若自传(第四卷):洪波曲》展开了一幅极为广阔壮观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画卷,也记述了传主郭沫若独特的个体发展历程。借用他自评《水平线下》的话来说,传记“具体地指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处在社会变革的时候,他应该走的路”。
本书从考辨史实着手,用评传结合的方式,概述了传主的生平行实,分析了范仲淹政治、哲学、军事、经济、文学、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将传主置于惊涛骇浪式的时代背景中透视,再现其“行求无愧于圣贤,学行有济于天下”的心路历程,力求多侧面、全方位地体现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本书重在全面复原庆历新政的全过程及其历史评价再探索;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视野,阐述了范仲淹作为宋学开山的历史地位。
《夏敬观年谱》是关于介绍“夏敬观年谱”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乙亥)1岁、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0岁、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7岁、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25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27岁、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壬子)38岁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