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瓦格纳作为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最重要的艺术创新推动者之一而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几乎没有第二位艺术家像他那样引发争议。他所具有的排犹主义意识,同他在音乐和歌剧方面的革命性创新相对立;在涉及瓦格纳的人生构成方面,特别是他与尼采和路德维希二世的关系方面,他与科西玛冯比洛的桃色事件以及后来的婚姻方面,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在魅力和拒绝之间摇摆。在这部鸿篇传记中,狄特波希迈耶尔凭借对瓦格纳数十载的研究,力图把瓦格纳偏离中心的人生同他的戏剧作品及其理论著作联系起来,丰富了传记的内容。谁要想了解瓦格纳的作品、人生与时代,就必须阅读这本书。
坂本龙一在回忆中检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过,对于自己怎样“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做了一次最全面的叙述,充满成长的趣味描述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书中穿插坂本龙一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旅程。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生于匈牙利雷丁;1886年卒于拜罗伊特。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业余音乐家。李斯特幼年起即接受音乐教育,9岁时即能演奏难度很大的里斯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在一群匈牙利贵族的资助下学习6年。1822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在那里向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理论。他是一位钢琴演奏大师,革新和拓展了当时的钢琴演奏技术;又是一位在创作上有所创造的作曲家,他是现代极为重要的体裁交响诗的创始人。 要理解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应先了解他的演奏风格。他钢琴演奏技术的创新和演奏技术的才能,似乎可以与小提琴演奏巨匠帕格尼尼在小提琴领域里的才华相比,当李斯特坐在钢琴前演奏时,琴弦上回响的不单是一个个的乐音,而是一幅壮丽的景象,征服了听众。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在1838年次听李斯特演奏时说:
本书是一部书信体的莫扎特自传,以英国音乐评论家埃里克?布洛姆1956年出版的《莫扎特书信集》为底本,由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翻译,译文流畅,文词优美,保持了原作的韵味,值得阅读、收藏。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我们分别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对底本进行了重新编排,并增加了120余条相关注释,还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莫扎特和他那个激情澎湃的文艺时代。
本书通过这本传记,反映了吕骥同志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为建设我国社会注意音乐事业、为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的贡献的主要方面。 吕骥同志生前曾审阅过《人民音乐家吕骥传》的初稿。吕骥同志逝世后,作者根据的获得的新材料,作了必要的补充。作者意图通过这本传记,反映吕骥同志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音乐事业、为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的贡献的主要方面,但由于能力所限,疏漏之外,在所难免。希望熟悉吕骥同志生平的同志及读者们给与指正,感谢吕英亮同志同 将她编撰的《吕骥年表》及吕骥论文、作品目录等作为附录收入本书。这五项附录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吕骥同志生平事迹的丰富材料,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传记文本在叙述吕骥同志生平事迹方面的不足。 本书中的图片均由吕骥同志的子女所提供。
他是火一般炽热的人,他的歌是火一般炽热的歌。他崇尚光明,追求真理,热爱战斗。他的跨国恋情一波三折,刻骨铭心,在他恋爱期间创作了《延安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进行曲”确如狂飙天落,旋卷整个艰难困苦而又英勇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年代。我们的战士,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排山倒海,冲锋向前,击败日寇,覆灭蒋家王朝,涤荡旧世界污泥浊水,捧献出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在今天英雄放声歌唱的时代,他留给我们的歌,不也正是这个时代的颂歌吗?只要热血在我们胸中奔腾,这歌声就将永远嘹亮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