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佛(1896—1962),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家,设计教育家,工笔花鸟画画家。他是中国近代美术留学生中很早接受设计专业教育的人,作为中国现代设计实践的先驱,亲历并见证了20世纪国设计史的进程。本书聚焦于陈之佛1918年到1937年留学日本及归国后的设计实践活动,从多个侧面深入刻画了作为新专业人士的中国知识分子追寻现代性的艰辛历程,还原他在中国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建他在设计史与文化史上的历史形象。在设计史研究中,李华强著的《设计文化与现代性》有两大亮点:首先,从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展开考察,是整体社会视野中的设计文化史研究;第二,一手资料翔实,重视田野调查,对陈之佛家人及弟子的访谈更具史料价值。
《齐白石研究(第四辑)》是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2016年齐白石研究论文集。书中收录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及全国各理论家和艺术研究机构关于齐白石的新研究论文近20篇,书中对齐白石艺术的解读具有高水平的、全面的、学术的阐述。此书的出版,体现了齐白石研究的成果与新动态,具有广泛性、深度性和全球性视角,因而极具学术价值,对于推动齐白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继盛唐之后又一个辉煌时代。米芾在书法和绘画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颠峰。米芾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家”。他那纵恣、流畅、俊逸的书风雅俗共赏,不但在当时享誉甚高,自南宋以后,影响更是深远,超过另外三家。
《储望华忆父谈艺录》讲述了:储望华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4岁时(即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消息报道中称他为“带红领巾的作曲者”。文革期间,其父亲储安平于《光明日报》上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使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据胡乔木儿子透露),储安平被打成“全国最著名的几名大右派”,储望华身为“大反派之子”而被牵连。当时储望华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院领导最初出于压力取消储望华于作曲系的入学通知书,一周后该音乐学院的招生组重新考虑储望华的入学申请,并让他进入了钢琴系。《储望华忆父谈艺录》是作者的随笔作品集,追忆了父亲,谈论音乐艺术。
吴昌硕为近代书画大家,在近代书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泠印社的一任社长,吴昌硕留下“诗书画印”四绝的响亮名声,更有不少藏在作品里的好玩故事。他的“朋友圈”自然也是名人众多。《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以吴昌硕的游学、游宦行踪和艺术发展为时间脉络,通过与其相交诸家的书、画、印作及手稿、书札等文献史料集中展示吴昌硕与其师友、晚辈间的艺事探讨、交往唱酬,借此管窥吴昌硕艺术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朱践耳先生是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代表了我国交响乐创作的成熟期,是我国现代交响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交响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研究课题。此次出版的曲集收录了自新时期以来的20年中朱践耳创作的11部交响曲,作品在技术上紧跟世界新潮流,并加入了中国民族器乐特有的演奏手法,创作观念不哗众取宠。 《交响曲集》包括六张唱片,收录了朱践耳从1986年至1999年的10部交响曲,基本概括了他为发展中国交响乐创作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果,记录了他在创作观念、技法等方面不断革新的巨大收获。朱践耳《交响曲集》唱片和总谱的出版发行,不仅是这位成果卓著的作曲家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也是党和人民表彰他的创作成果,祝贺他年届80的一份厚礼。 朱践耳的交响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刻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春草堂琴谱(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钱塘苏璟(琴山)戴源(兰崖)曹尚炯合编《春草堂琴谱》﹐收二十八曲及苏氏《琴况》戴氏《鼓琴八则》﹐强调弹琴要注重“情”的表达。此派风格清丽柔和﹐代表了江南的特色。《鼓琴八则》﹐重要琴论。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辨派。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浦城祝凤喈(桐君)极为推崇是谱﹐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评定重刊。
1.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团队领衔主编,对艺术大师徐悲鸿全面梳理、权威解读;2.印刷精美,收录大量草稿、草图、书信,多数为首次披露、出版的珍贵历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又一力作,填补现代美术研究空白。
京剧界有很多卓有建树的琴师名家,也有不少爱好者在演奏京胡的同时热衷于对京胡品鉴和收藏。上海琴票楼庄东对琴文化的探索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勤奋好学,处处留心与京胡有关联的人、事、物,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终于汇成这本《中国京胡与琴师》。书中记载了京剧史上有名姓的琴师不下六百多位,这些为京剧发轫、发端、鼎盛繁荣作出非凡业绩的琴师,因为是灿烂辉煌京剧舞台上的配角,是红花边的绿叶,所以有时不像京剧史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角那样儿被人关注。《中国京胡与琴师》可说是填补了京剧史的记载空缺。伴随京剧诞生,京胡艺术也同样跨越了四个世纪,书中所述的琴师,高手云集,群星荟萃、后继有人。京胡,它的来历、演变及与皇门的“联姻”、所蒙受的“不白之冤”、京胡成型乐制变革之先驱等历史背景,书中作了详尽介绍。书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作品评介汇编。下卷为历史与思想研究。编者历经近6年的时间对当代中国器乐作品进行收集资料、分类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收集当代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器乐代表作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梳理、分析与研究;对当代关于器乐创作问题的争鸣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研究;比以往更全面地采集了作曲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套装上下册)》为我国出版大规模研究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的著作,出版意义重大。
20世纪,古琴之坎坷历程,无不浸润琴人的心血。前辈琴人为之鞠躬尽瘁,后学琴人为之承传不渝。无论琴人声名显赫游弋在国内外琴坛,亦或默默无闻抚琴于琴斋,都有可书之古琴情结。50年代,前辈留下洋洋可观之《历代琴人传》6册(时间下线为民初),已是极其宝贵资料。今20世纪已过,一代琴人功绩尚未梳理成传。为纪念前辈琴人,总结吾辈琴人,更为琴学研究提供点滴资料,拟将琴人传接续,书写20世纪中,为弘扬古琴艺术作出贡献的琴人。 《现代琴人传》记述大陆、港、台琴人,于20世纪以来弘扬古琴艺术之轨迹,其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均指20世纪,不再言“上世纪”。此传记非文学传记、评传、词条,编者遵循学术规范,尊重自撰文稿内容,客观分析各方资料,对史实说法不一处进行调研判断;再拜读文论、听录音、观录像,尽力走入琴人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