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傅抱石的青少年时代》这本书的产生,可以说的话很多。首先是它的作者。本书的作者沈左尧是我父亲的学生。他在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拜我父亲为师,潜心学习篆刻。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在我父亲身边,为他做事。1942年我父亲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轰动画界。沈左尧不但帮助张罗,连画展的会标也是他亲自绘就的。尤其是画展上应酬接待欧美来宾,父亲也离不了沈左尧,因为我父亲不通欧美语言,而沈左尧通晓英语、德语等语言,故便成了我父亲的义务翻译。那时重庆成了“陪都”,外国人多,而欧美人又特别欣赏我父亲的画,故常邀请我父亲去会面交谈,有时还成群结队地到我们家所在的赖家桥金刚坡来拜访我父亲,而沈左尧每次必到。他的能干与热情不仅得到了父亲的欣赏,而且博得了我们全家的喜欢。抗战结束后,这种关系一直延续下去。1947
《英国当代水彩画家》从传统的探索到各色各样的实际运用,都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机会。最初我主要从事传统的水彩画创作,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对相关的水溶颜料所展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和创作开始产生了兴趣。我开始给画纸涂底色,并开始采用树胶水彩颜料,当这种颜料与透明的水彩糅合到一起用时,产生了一种相当有趣的效果。我还发现,把不透明的树胶水彩和透明的水彩一同使用,效果也很迷人。大约7年前,我开始用蛋白代油调和颜料,即不用传统的调和方法来准备颜料,而是使用成品的蛋白调和,这种蛋白很现成,就装在试管里。蛋白的质量很稳定,我觉得制造商在保证质量方面比我还在行。我在创作中也开始使用以水为基础的凝胶和石膏粉。我被它们所创造出的种种可能性深深地迷住了。在作画过程中,我喜欢时而减删,时而更改,而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丰富而迭变,本书从毕加索的人生历程与艺术行旅两个方面,简要地勾勒出这位20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家的人生肖像与艺术轮廓。全书奖比加索多变而丰富的一生分为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时期、原始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时期与田园时期等九个阶段,在此之后,本书又遴选了一些毕加索代表性的画作矛以短评简介,努力为读者呈现一个具像的毕加索全像。
《巴尔蒂斯对话录》是巴尔蒂斯生平十年间与意大利评论家贡斯坦蒂尼的对话笔记,分成12个章节。在这些对话里,巴尔蒂斯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从童年时结识里尔克,到青年时代在意大利游学研究文艺复兴大师的真迹,再到罗马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画家不仅总结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还回忆了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作家乃至政治家,如马尔罗、费里尼、毕加索、米罗、贾柯梅蒂、加缪、萨特等。这些对话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编排,犹如一部巴尔蒂斯的回忆录。尤其可贵的是,贡斯坦蒂尼以其丰富的艺术史理论和知识,在谈话中穿插了大量背景资料的介绍,从而大大丰富了这些对话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