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如说故事的方式、影像与音乐的配合、人类普遍情感的煽动与塑造。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艺术技巧制造出来的。那技巧,就是娱乐的艺术。 作者写的不是一本介绍香港电影的书,而是一本研究香港电影的书。全书分为9章,析论香港电影业的各种状况,并加上对特定人物(李小龙、成龙、吾宇森、徐克、王晶、张彻、刘家良、胡金铨)的特写,可谓洋洋大观,对于对香港电影史本就缺失许多深层次了解的读者,不啻为一种弥补。作者大卫·波德威尔作为当今的电影学者,其深厚的学养和长期在"江湖"出没的经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当今全球电影界引人关注的好莱坞导演之一,其先后创作的十部电影不仅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还对当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将对诺兰电影的叙事及文化特质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获得对于诺兰电影更为深刻的全面认知。
《敞开的门》选取了彼得?布鲁克谈论戏剧创作的三篇文章。在本书中,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用特殊的方式训练演员,充满想象力地运用剧场空间,谈论在印度和伊朗的所见所闻……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选出那些严厉或轻松、诙谐或尴尬的时刻,来说明戏剧是“三个人”的交流,忽视第三个人(演员/观众)只会损害自身种种独特的可能性,由此强调了演员与观众的完全一致之重要性。
笔者围绕电视剧《潜伏》对小说《潜伏》故事情节的拓展与丰富进行深入研究,依据该剧涉及的敌我双方情报战线上多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以及该剧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故事情节,分析该剧的谍战剧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加以总结和归纳,以期能够为以后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提供参考。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影研究——将会如何?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这本书中,D.N.罗德维克思考了胶片电影的命运以及它在21世纪电影制作与观看的美学与文化中的角色。在这里,罗德维克提出和考察了与其他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体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的,对于电影消亡的三种不同批评反应。他认为,电影在虚拟艺术的系谱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当胶片电影消失的时候,电影继续存在——至少是在1915年以来好莱坞创造的叙事形式中。罗德维克还发现,大多数所谓“新媒体”是根据电影的隐喻塑造出来的。他的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数字技术是如何像其之前的电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