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2004毕业联合作业》是北京电影学院2004届毕业生的联合作业,每部作品都包括文学剧本、主创人员的介绍、阐述、总结和指导教师的评语。作品类型均为故事短片,其中有不少作品参加了外电影节的展映活动,一部分获奖作品。
《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共分五卷,内容包括影人篇:捕光捉影、圣人篇:书生报国、艺人篇:戏剧人生等。 《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审美范畴丰富,语境天地深广。行文既富情感又极具哲理思辨性;持论公允,扬善而不溢美,揭疵而据其实。是一部颇有特色的中国电影艺术家研究专著。
《精灵王座》电影从制作到上映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每一位艺术家都投入了200%的努力、时间和情感在其中。这中间也有不乏大量喜爱《精灵王座》的艺术家参与整个制作过程,并提出他们个人对设计的独到见解。大家分工合作,设计好所有的角色、安排好每一部场景并且让整个故事充满戏剧性、情节连贯、逻辑清晰。正是通过每一阶段的通力合作,才能凝聚出宏大场景的每一部分,最终带来银幕上所呈现的种种精彩画面。 上海米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著的这本《精灵王座》(电影同名官方艺术鉴赏)将用细腻的笔触为你揭示那些未曾曝光的电影幕后,并告诉你: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形象,是如何从策划立意,到跃然纸上,再到最终的丰满成型;一幅浪漫唯美的场景,是如何从简单勾线,到三维制作,再到添加特效后让人流连忘返;一组幽静奇幻的镜头,是如何
时间-影像是怎么突然出现的?也许是在战后,随着电影的转变,当感知-运动情境让位于纯视听情境(新现实主义)的时候。但这种转变酝酿已久,形式多样(小津安二郎,还有曼凯维支,甚或还有音乐喜剧)。 时间-影像不可删除运动-影像,它颠覆附属的关系。时间不是运动的数字或度量单位,也就是说一种间接的再现,运动不再只是时间的直接表现的后果:在那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运动,一种虚假的连接。虚假连接是“非理性分切”的一个例子。运动的电影通过理性分切上进行重新衔接(尤其是在听觉影像和视觉影像之间进行非理性分切)。 电影的影像必然是现在时是一种说法的错误。直接的时间-影像不是现在时,也不是回忆的。它与连续性断裂开来,与心理记忆断裂开来,以便提升到时间的一个种类或一个系列(威尔斯、雷乃、戈达尔……)
《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政教之争研究》讨论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的政教之争。这场政教之争始于贝克特出任伯雷大主教,终于贝克特殉道,斗争持续八年之久,涉及问题包括犯罪教士豁免权、服从王室习惯法的条件、英国教会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伯雷大主教特权及其与英国王权关系等。由于争议主题不断变化,依次触及当时政治中数个关键问题,又因为斗争进程和结局富有戏剧性,遂使这场政教之争在中世纪政教关系史上占据显赫位置。自11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政教之争成为西欧中世纪政治史的核心问题。围绕政教之争,对于今人而言耳熟能详的各种政治辩论及制度设计初露端倪,更重要的是,这些论题在当时并不局限于学院式的讨论,而是直接地表现在现实斗争中。因此,深入研究政教关系,对于我们梳理西欧中世纪政治史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
本书是作者从事电影动作设计二十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迄今为止该领域从业者的一本专业技术论著。全书从《绣春刀》《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创作实践出发,揭秘武打动作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用电影的技术指标分析整个动作电影制作的流程和依据,如动作设计与镜头拍摄、后期剪辑、音效制作的关系,并深入探索武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武戏中的戏剧性冲突、武戏与文戏的结合、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为读者讲述毫无保留、真实质朴的心得体会。 n 书中还介绍了动作领域的行业生态,回溯了华语动作影人“西行”闯荡好莱坞、欧洲的幕后故事,以及作者与吕克 贝松、杰森 斯坦森等海外影人的合作经历。
本书以史的角度考察空间叙事在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中国当代电影中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各自独立而完整的发展史,深入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中城市、小城镇和乡村三类叙事空间蕴涵的丰富表意内涵、美学因素和社会学价值,建立了电影空间叙事的研究体系,为今后这一方向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本书结合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空间叙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可作为一部电影鉴赏和文化普及读物为一般读者所喜爱。
《中国民族报》2007年12月21日,在一篇题为《光影记忆的少数民族社会》报导中,对《中国民族志电影》作了这样的评述:“新中国成立伊始,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亲自倡议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其间,作为一种记录手段,电影首次在中国被大规模地运用到田野调查中,这次拍摄工作是由中央政府推动的,有大批民族学者专家、摄影专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参加。其规模之大、范畴之广、时间之久,中央及基层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之强”。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电影制作者都是以独立的身份开始的。往往初学者必须精通电影制作的所有环节――拍摄、录音、剪辑、筹钱、发行――因为没有其他人能帮忙完成这些任务。因此,专业的电影制作者通常需要一专多能。阿舍、平卡斯著的《电影制作手册(第4版)》对电影制作过程进行全景式介绍,能帮助了解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以及行业的发展。 原书第4版删除了一些胶片电影制作相关的内容,增加了数字技术相关内容的比重,及时反映了电影叙事方式随时代和技术发展而发生的变化。 本书适合具有影视专业基础的电影制作人、影视制作爱好者、独立电影制片人及拍摄短片发烧友等阅读。
笔者围绕电视剧《潜伏》对小说《潜伏》故事情节的拓展与丰富进行深入研究,依据该剧涉及的敌我双方情报战线上多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以及该剧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故事情节,分析该剧的谍战剧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加以总结和归纳,以期能够为以后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提供参考。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是笔者承担的2014年度上海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课题及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高峰学科的研究成果。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是一个宏大的研究课题。上海电影海外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要系统研究上海电影海外传播的发展,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需要掌握和研究的资料数量较多。在课题研究和《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上海、新加坡、夏威夷等地出版的相关报纸期刊,阅读了较多的电影志、回忆录等文献,《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汇集了资料搜集与研究的主要成果。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写作、出版过程中,曾得到许多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部分章节内容曾发表于《当代电影》《电影新作》《浙江传媒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