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
本书是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以自传形式撰写的。此书在马季先生逝世之前不到一个月才得以定稿。 书中叙述了解放初期的相声发展,马季先生和同行在中南海里的演出,相声在 文革 时期的遭遇等等 ;还着重讲述了与老师和徒弟之间的情谊以及艺友之间、搭档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鲜为人知的感情故事。 书中揭示了马季先生从事相声艺术50多年来经历的酸甜苦辣;其中,还穿插了马季先生在八九十年代,当他的事业到达*期时,对相声发展的一些困惑和感想。 本书叙述了马季从事相声艺术50多年来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在峥嵘岁月里品尝的酸甜苦辣,着重讲述了马季与师徒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尤为珍贵的是,马季还在自传中吐露了他对相声艺术发展的肺腑之言和对家人、对儿子的殷殷之情。全书分上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频道副总监, 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 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河北大 学兼职教授,范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医科大学 客座教授,新华通讯社穆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 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长及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 1 999年底开启寻找战地记者方大曾之旅,拍摄纪 录片《寻找方大曾》,18年来,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 太原、大同、蠡县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 其稿,完成了反映七七事变现场报道**人的专著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填补了中国新闻史和摄影史的 空白。 代表作品: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 女性史》等,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 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倡建方大曾纪念室, 发起
《我和爹爹赵丹》一书都是按照我的回忆经过反复核实写成,先后写作、修改的时间长达3年。初稿经过许多前辈叔叔阿姨看过,并感谢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加以补充、订正。本书只叙述事实,并非臧否人物。即使对我的爹爹,也是如实描画,决非隐恶扬善、一味赞扬。人格、艺格是客观存在,不会因谁之褒奖而捧上天,也不会因谁之贬责而踩入地。文责自负,绝不连带他人。
《一生 一刻: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本书提到的木口木刻是一种使用木头的横截面进行雕刻的艺术,是木刻版画艺术中的一种。木口木刻与传统木刻的差异在于木材的取材方向:木口木刻的板材为横向式的切割,即与木纹垂直的方式。这样的木头表面质地紧密坚硬,可刻出极为细密的线条,表现的形象因此更为精致和清晰。18世纪后半叶,木口木刻发源于英国。位从事木口木刻艺术的是木雕刻版大师是托马斯 比伊克(1753 1828)。清末,木口木刻传入中国。但自鲁迅、刘岘等先生之后,参与这门艺术的人一直较少。而现存早的藏书票是1470年德国青年画家伊格勒的作品。木口木刻技术诞生以后,不知何时起,与藏书票 走 到了一起,使之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本书的传主张忠信投入木口木刻的学习和创作时,已经七十岁高龄。 投入木口木刻
本书为 新时代奋斗者系列连环画(第二辑) 之一种,讲述了著名艺术家秦怡的一生。秦怡自青年时代起就投身表演,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表演事业。她在银幕上以塑造端庄秀美、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著称,时而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女革命者;时而是秀外惠中,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时而是含辛茹苦,无怨无悔的母亲。银幕之外,她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身处逆境而从不灰心丧志,能够以极大的韧性迎接苦难克服苦难。2019年9月25日,秦怡获 美奋斗者 个人称号,9月29日,获 人民艺术家 国家荣誉称号。本书中的连环画作图片清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字部分清晰简洁地勾勒了秦怡一生的事业,与图画相配合。本书作为主题出版物在主题上具有思想先进性。
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常书鸿作为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守护敦煌近40年,敦煌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莫高窟为“家”。“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永远地镌刻在了敦煌莫高窟对面的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本书讲述了常书鸿这个早年留学法国的杭州人,只因为在异乡偶然见到伯希和整理的一本关于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来到敦煌,守护敦煌的故事。
奇峰出秀色,肇庆有雄才。当代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以画名世,艺高德馨,风范长存,誉满中外。 为了领略黎雄才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表彰他为岭南画派和中国艺术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习他献身艺术、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所以出版此书。
《齐白石自述》是齐白石老人亲述,由门人张次溪记录,原是请吴江人金松岑为白石老人作传所备的素材。《齐白石自述》编者在原素材基础上,新增了近百幅齐白石的木工、绘画、篆刻、书法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事迹等,图文并茂、丰富、立体地展示了齐白石的治学、为人、交友等人生轨迹、艺术追求和精神诉求。
徐风编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对顾景舟制 壶特点、工艺秘籍,有细致阐述;对他如何悉心培育 徒弟、学生,有生动叙写;如何重视制壶工具、如何 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对泥料的独特认识 ,如何通过印章来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来;以较 多细节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鉴定上的不凡功力。 本书中配以100余幅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图片,以及100多幅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图片;许多 图片由其家属、友人珍藏提供,属于首次披露;顾景 舟老友、国学泰斗冯其庸为该书题写书名,见于内封 ;该书装帧设计精美别致,分平装与精装两种;精装 本配有两枚精美的藏书票,具有收藏价值。
悠远的琴声,苍茫的余音,让浮躁的心瞬间安静,这是古琴独有的艺术魅力,入心,见情。 意境深远的诗词吟唱,耐人咂味的禅宗思想,融中国儒释道精髓于一炉,这是古琴始终占据中国古典音乐点的魔咒,雅致,释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造就了雅乐的勃然兴起。民国山西,成为中国古琴人才汇聚的圣地,造就了山右琴学盛世。而其中的琴家,也成为雅乐传承中烁烁不灭的星光。 本书收集了101位民国山西琴人的生平资料,并择取其中26位做了传记介绍,再现民国琴人雅致生活、仙骨般的精神世界。 本书是近现代以来山西部古琴史著作,虽为地域性极强的山西范围,却足以展示民国时期中国琴界及琴人的状况。 书中亦辑录了文献所载之古琴史料,及数位当代琴家访谈录。
《张伯驹身世钩沉》主要内容包括:墓志铭:镇芳的忠心与才干、是攀靠袁世凯走上了暴富之路吗、临战辞职,感喟百姓痛不聊生、北方商业银行之创始者、借重张勋为盐业银行张翼、称帝大肆挥金,哪能顾得盐行、寒云怒责镇芳,伯驹为父辩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