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明天(张金哲传)》由夏媛媛所著,《为了孩子的明天(张金哲传)》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张金哲院士研究成果。在研究报告的形成上,我们除了通过已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详细还原张金哲的学习、教育与研究经历之外,还试图尝试分析张金哲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研究新学科组织与建立的模式与方法;张金哲作为学科带头人对团队的管理模式;探讨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对张金哲学术成长的影响等。而在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上,我们张金哲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工作环境、同行评价六方面内容为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后,以学术成长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提取了院士学术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时间段或重大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首先是院士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生活,
生物医用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中的一个亮点,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制成的各种装置和器械,可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本书汇集了数十位专家教授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知识,以实用为准则,以临床为重点,历时3年编写而成。 本书内容分为3个层次。篇,即基础知识,根据材料性质的分类介绍各类生物材料。第二篇,即技术篇,介绍材料学表征、生产工艺验证、生物学评价以及欲做生物材料必须了解的法规。第三篇,即临床篇,分别从外科、骨科等近10个科室的角度来阐述应用生物材料的临床实践。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医药科研工作者、生物材料企业的生产与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及研究生等。
本书收录蒋丰对日本的24位名医进行的高端采访,内容包含日本最的医疗机构和各医疗领域里最的专家,他们不仅介绍了日本尖端的医疗技术,也谈了各自从医的初衷。无论是出于了解日本尖端医疗的目的,还是从看精英成长道路的角度出发,又或是想知道日本民众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看法,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满足。
什么是信仰?当人类刚刚从混沌中睁开双眼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无疑是迷茫而又惶恐的,无法克服的生老病死,难于抵御的灾祸侵袭,不能左右的时空变幻,当这一切所产生的无力感从内心升腾,就要借助外力给予人的精神以家园般的归属感、支撑人的意志来缓解旷日持久的压抑和焦虑、驱除徘徊难消的无助和虚无,信仰就此产生。在这种信仰力量的支撑下,人类心智成熟,行为逐渐理性,也逐渐从摇篮期成长起来。“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到哪里去?”,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迷茫要借信仰的力量才能廓清。信仰承载着人类的苦难,也支撑起历史的天空。每一个时代所特有的信仰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前进。“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从巴比伦的囚笼到罗马人的屠刀,上帝的指引就像直接照进灵魂的圣光,着他的信徒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依然生生不息。其实上帝
《血液肿瘤学》自从1991年第二版出版之后,人们对这一领域内研究成果和进展有了较深了解,更有理由认为第三版的出版对了解血液恶性肿瘤的本质及其治疗方面已有惊人的进展。第三版引用了的,近2年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按照过去几版同样的设计,使其成为一本易懂的、内容渊博的书籍,既面对血液及肿瘤专家,也适用于内科领域中从事这方面专业的人员。本版还增添了新的5章,其余各章也进行了广泛改写。新增5章涉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多性骨髓瘤及其相关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骨髓采集、加工处理、贮存及移植;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及其应用;血液恶性肿瘤病办的心理治疗。大约有100位作者参加编写,其中新作者占30名以上,为本次出版贡献了他们的经验、智慧和提供了新鲜血液。本版和前几版一样分为5篇其包括:慢性白血病及相关疾
《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1932-1939)》作者尤恩曾参加以白求恩为首的医疗队,她担任白大夫的翻译,远涉重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1932-1939)》讲述了作者一生的经历,主要详细描述的是其在中国抗日阶段的行医历程。《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1932-1939)》共十二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一在山东当教会医生;二迁往祖李庄;三郭镇教会诊所;四与白求恩大夫同行;五北上;六继续北上;七延安;八到山西去;九贺龙的司令部;十南下;十一安徽的新四军;十二回到温哥华。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行医于基层的实践,就如何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如何推进医疗保健体制改革、如何加强社区医疗的建设、如何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正确实施病人选择医生、如何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处理好医患关系及如何指导患者就医等。作了宝贵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见解。日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对病人健康负责的医生的喜悦、烦恼和矛盾的心情,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在我国卫生改革征途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对这些问题应引起的思索。这是一本不仅是广大医生、卫生行政领导,而且也是广大病人和社会各界值得一读的好书。日记内容主要涉及人们在医疗消费中的一些心态和误区,医患之间的关系及矛盾,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缺陷,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改革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