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本书精心选择了90多位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通过简明、活泼的文字,带我们走近这些科学家,循着他们的人生经历,倾听他们的事迹,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欢乐、挫折与痛苦,了解他们高尚的品德,勤奋好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学习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又能萌发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本书成为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本选题为茨威格传记作品集之一,讲述了麦哲伦的一生。他在印度和非洲服军役,同西班牙国王签订合同后远航,在航行过程中处理叛乱,克服困难后终于取得成功。他是第一个把环球航行理想付诸冒险运行动的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让人类文明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茨威格在本书中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强、谨慎和孤僻的麦哲伦,在对麦哲伦航行过程的描述中凸显了其性格,描述了麦哲伦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茨威格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麦哲伦的一生写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
本书为谭其骧先生的精简版传记。作者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 求是师求真 ,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大努力。本书除作一些文字精简外,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纯学术部分、一些引用的原文,以及反映传主所处形势、参加的重要活动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等,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本书从杨利伟的学生时代开篇,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 中华飞天人 如何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航天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 23个成长关键,50段辛酸历练故事,更接地气地还原人物本色,是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优秀读本,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杨利伟,触摸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的读本。
马丁 李斯特曾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他不仅是英国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是一位研究和著述颇丰的博物学家,他开创了贝类学,在1685年出版了《贝类学史》。为了给他的著作添加插图,以形象地说明文字内容,马丁 李斯特训练自己的两个女儿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她们被教导要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并完成了个别软体动物的第一批正模标本的绘图工作。 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精致的绘笔,不仅让这些美丽的贝类被展现在世人面前,还让它们成为博物史中受到关注的物种。我们从这些插图和版画本身的美妙与细致,可以了解到早期制作科学著作插图的技术,以及这些在科学革命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女性角色。 本书介绍了马丁 李斯特和他女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博物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一本集科学、历史与艺术于一身的可读性较强的作品
斯梅尔是1966年菲尔兹数学大奖得主,他是一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当代数学大师。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做出了成就,例如首先证明将球体从内向外翻转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提出了混沌概念的先声——斯梅尔马蹄等等。斯梅尔首先突破了维数障碍,在高维宠加莱猜想上取得重大进展,证明一个六维的世界有可能比一个三维世界更为简单。不仅如此,斯梅尔还是一名发起了旨在终结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的狐胆骑侠,并与美国的科学管理机构进行过维护学术自由的不懈斗争。斯梅尔有丰富的业余爱好,不但被公认为的矿石收藏家,而且还热衷于摄影、航海、登山。本书由一位十分熟悉他的数学家撰写,不但以极其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梅尔数学成就的迷人之处,更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勇于追求、执着探索的数学家形象。tt tt tt
本书分为五章,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历史进程渐次叙述。全书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印记、朴素详实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照片,勾勒出黄旭华一生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本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吴浩青,191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从吴浩青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大方面,详细叙述了吴浩青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本书记述了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一生为党、为人民、为石油工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英雄业绩。本书对广大石油职工及干部是一本非常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文本。
本书通过56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两弹一星”元勋、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的成长和成功经历娓娓道来,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位科技专家从幼儿时代的数学顽童,到有志向、有追求的爱国青年,再到投身航天事业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多角度、生活化地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为人处事之道和人格魅力。 读者在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中,可以了解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导弹研制历史,感受中国航天自立于世界的能力,以及老一代科技专家为祖国的强大倾情奉献的伟大精神。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的著名的专家,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我国水电事业尤其是三峡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都与潘院士的贡献有直接关系。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水电重大技术难题,提出过许多重大建议,做出过关键性的决策。他在我国科技界尤其是水电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潘院士也因此获得过我国科技界奖项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和 光华工程科技奖 等等。此外,潘院士还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一位诗人,平生著作等身。本书为潘家铮院士的传记,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收集了潘总的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回顾了潘总的不同寻常一生。
玛丽·居里的神话,讲述的是这位一文不名的来自波兰的移民,借助自己的天分和执著毅力,年复一年地辛劳,在*困苦的情况下提取出了镭的故事。这种发光的元素被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包括癌症。这一误解遮掩了她的发现背后不同寻常的真实。玛丽‘居里以其慧眼卓识认定放射性是原子的属性,并能将其用于寻找新元素。 她的研究工作为她赢得了两个诺贝尔奖,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但这并未能使她摆脱来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偏见。 在本书中,著名作家兼历史学家芭芭拉·戈德史密斯揭示出了人们所习惯的偶像背后那个真实的女性。她需要竭力调整好自己非凡的科学事业和家庭责任、社会偏见、资金匮乏、渴求承认等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之间找到平衡。作者引经据典(包括日记、信件和对居里夫人家人的采访),
本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开山元老之一、北平研究院实际掌门人李书华教授的自述,记录了他一生的几段霸要经历。 如留学法国,在北京大学、北平研究院、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区等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与学术交流等,以及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煜瀛、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陶孟和、沈尹默、梅贻琦、朱家骅等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名人的交往:其书言必有据.要言不烦. 既是李书华本人牛涯的真实记录。 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李书华还是一位游记作家。 他的游记具有科学家精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现代游记中别具特色。 本书中的《黄山游记》、《房山游记》和《陕游日记》、是他的游记中的精华。
从延安窑洞走出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留美科协 的骨干成员,与赵忠尧、邓稼先、叶笃正等同船 海归 中的组织者。 立志科学报国,从南开中学毕业选择专业时,他游移在地质学与化学之间,60多年后,他的母校明尼苏达大学在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时,称他为 中国地球化学之父 。 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富铁矿、铀矿及黄金大会战指明了找矿方向。 他广泛关注和积极开拓的分支学科领域,涉及低温地球化学、分散元素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化学、陨石与天体化学、极地考察及大洋深钻。
一个是建筑大师,一个是绝代才女,虽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却是一眼定终生,志同道合、相扶相持、相濡以沫地走过了一生。 《爱你,用一生作答:梁思成与林徽因》以柔婉的笔调,生动自然的文字,淡淡的怀旧情绪,谱写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浪漫传奇背后,波澜起伏而又情真意浓的恩爱一生。
《曙光集》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作者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 《曙光集》仍然采用了Selected Papers的排序方法。数字表示写作或发表的年代,数字后的字母没有特别的意思。特别要提出的是,书里的文章由不同译者翻译,译名不尽相同,如80b中的“韦耳”与85j中的“魏尔”指的都是H.We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