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西北军从第十六混成旅时期到国民党撤出中国大陆以前1100 多位知名人物的经历及事迹,收录照片440 多幅。许多资料首次面世, 弥足珍贵,对西北军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稿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大背景,撷取秦代至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徐福、张骞、鸠摩罗什、鉴真、马可.波罗、郑和、利玛窦、严复、辜鸿铭、容闳等十位人物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这些人物的简单生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考察这些历史名人对中外文化交流所做出的
中国的宗族研究在20世纪积累甚丰,成就巨大,但对宗族世系学的思考和表达水准稍显不足,失于薄弱。作为宗族区别于其他族类形态的规则底线,作为宗族研究逐层展开的逻辑起点,“世系”和“世系学”理论在宗族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不容忽略。本书旨在对中国宗族史的发展流变给出世系学诠释,并初步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意义的结构框架。全书八章,系统展现了世系学视野下“族”类集聚的宗族组织化过程和“宗”系确认的宗族体系化过程,并赋予宗族史研究以新的变量和面貌。
本书还本书将带领读者去掀开历史尘封的角落,观看诺贝尔奖得主成功背后的力量源泉,体会他们成长的真谛和感悟。本书中精选了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永不言败的海明威,为和平而献身的奥西茨基,有“上帝的鞭子”之称的泡利,发现胰岛素的班廷,洞察经济全球化的克鲁格曼……他们的成就改变了世界,他们的故事也将改变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本书认真编撰了他们相关的学习经历、研究经历和事业成功等故事片段,并穿插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制作精良,为读者呈现出更加生动耐读的人物故事。 这本书,不仅仅是让读者看到这些获奖者的成果,更多的是认识到生命与奋斗的价值和意义。这些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用自己的奋斗不息抵达了成功的彼岸。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中最精彩的篇章,更是一座
《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曾说过:“若要描述历史,就应着眼于那些创造了历史的人物。”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从现场记者到《时代周刊》总编辑,出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总裁,这么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赋予他最敏锐的观察力和讲名人故事的能力。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美国历史,并将推动历史的传奇人物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解读。他们中有人因为强硬而立命,有人因善于妥协而开创历史,有人让思想穿越万物,还有人坚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有人认定“心性使然”。 艾萨克森并未拘泥于这些人物的生平,而是撷取了他们生活中的片段,巧妙地揭示他们个性中的不同方面,呈现其他传记作家所无法挖掘的人物层次感。他指引我们透过这些个人成就,认识创造、改变、未来的含义,展示美国这个国家的
本书是2012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现状与未来: 档案典藏机构与近代人物研讨会”的论文汇集,这次会议是由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胡佛档案馆代理馆长布莱迪(David Brady)教授与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姜义华教授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在六场学术报告中,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北京、重庆、上海和台北的近三十名学者进行了专题发表,介绍了海内外知名档案机构、图书馆及私人收藏的诸多近代中外知名人物档案资料的分布、整理及其研究成果。收入本书的24篇文稿,均征得有关作者的同意,并进行了修订。 此外,与会发表的报告还有《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