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一生笔耕不辍,论著众多,虽仅在世36载,却留下多达四五百万字的诗文。本书通过选择刘师培一生代表性的思想、学术论著,反映其思想、学术的基本面貌和变化历程。限于篇幅和体例,其经学、小学、校勘学方面的纯学术论著较少入选。所收论著基本以全文状态呈现,对于刘师培一些无法全文入选的重要专书,则将书序之类的文字编入,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读本。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章士钊是与梁启超齐名的文章家,尤其以逻辑文著称于时。他常常纵笔所至,动辄数万,加之平生勤勉,笔耕不辍,上天眷顾,得享高寿,因此著作量极大。受篇幅限制,本书所收录的文字,时间上以1903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为重点,内容上以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有原创性的政论文为主,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系统、深入。除此之外,但凡关于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政论文、时评、诗词、书信、公文、议案、回忆录等,概不收录。学术著作,仅收录几篇重要的书序。通过阅读本文集,可以比较系统、深入地了解章士钊的政治、文化思想,粗略了解其学术成就,切身体会其逻辑文的写作技巧。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前后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代,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他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水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钱钟书逝世10周年之际召开钱钟书学术研讨会,并将精辟的学术论文汇集成《钱钟书和他的时代》,存诸家之不同观点,反映了良好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同时也为重振中国钱钟书学术研究做准备。
本书除序言、导言、附录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生、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学术思想的来源、形成与发展等四个章节的撰写,展示了我国现代语言学开山之祖赵元任的学术交往、思想渊源及其著作在中国语言学史及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外的深远影响。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真理的先驱之一,他曾说“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为实现救国理想而壮烈牺牲。谭嗣同“能文章,好任侠”,“文为奇肆。其学以日新为主”。本书上卷是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卷是谭嗣同自定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下卷大致为1894年后的诗文及报章文辑、书简、附录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谭嗣同其人其事的之书。
《张伯苓年谱长编(上卷)》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选择有关张伯苓先生生平、思想、著作及教育文化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料,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谱主一生的生活道路、教育活动、办学理念、政治趋向、思想转变和人格精神。撰著者长期精心搜集有关张伯苓先生的人事、文物、文字、图片,不仅遍及我国大陆各地,而且向我国台湾地区及关国、日本等地进行访求,获得了丰富史料,包括谱主的文稿、书信、讲话、报道、题词以及档案、近代名人著作、年谱(或日记)等;所涉张氏资料,许多内容尚属首次披露,同时纠正了不少既往所传见的史实错误。
辜鸿铭一生著述不下100万字,主要以英文写作,并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语文。本卷收录和翻译了他1883年至1927年间的各类论著40余万字。除海南出版社《辜鸿铭文集》所收论著之外,又新翻译并收录了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在华外国人》和《未开化的美国人》等多篇论文,以期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辜氏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