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傅良传论》较系统记述了陈傅良的生平、治学与仕途经历,重点阐述了他作为儒家思想培育的“清官”样本、平民思想,颇具现实教育意义;他的成长之路、治学之道,同样给人以不少启示。《陈傅良传论》还全面论述了与他密切相关的永嘉学派,对它的渊源和发展,与朱熹理学的分歧及不同发展命运,历代又寸永嘉学派的认识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鲜明观点。对陈傅良的学派交往、学术研究、门人考略等,《陈傅良传论》也作了深入剖析,尤其是学术成果研究,在许多原著已佚情况下,作者开辟了研究新通道,历史深度,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形成对陈氏学术成就的崭新认识。
“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本来不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个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想历程,用最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当时的一切。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尽管是些浅白的常识,这在当时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他后半生贯穿了惩罚性劳动和人身侮辱,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如果有的话)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
《独立寒秋:陈寅恪的读书生活》以中国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为描写对象,选取他们的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谊等,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追求实录性和情景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轶事,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
广禄(1900-1973)是清末新疆锡伯营一位领队大臣之子,从伊犁惠远师范学校毕业后,远赴北平求学,后回到新疆为家乡的建设献力。1949年去台后弃政从文,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发现、整理和出版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发现之一的清代开国时期的原始档案《老满文原档》,对国际满学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广禄作为民国时期新疆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其回忆录具有手史料的珍贵价值。该回忆录对于民国新疆诸多重要人物、事件的历史,新疆等地民国时期的自然、人文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回忆录中对杨增新(时任新疆督军、省长)的内外政策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执政当局的内外政策等问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未丽编著的《草木有本心(王作富学术人生自述与侧记)》为王作富教授教学生涯60年的口述回忆和陈兴良、张军等学生的纪念、回忆文章的合集。 王作富教授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78年起参加我国刑法典起草工作,1988年担任刑法总则修改组组长。自1990年来,多次应全国人大法工委邀请参加系列单行刑法草案及专门问题研讨,应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之邀参加司法解释创制中的研究工作。王作富教授从教60年来,撰写个人学术专著、编著或参编的专业书籍达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个人著述近400万字,学术成果斐然,国内法学教育界、实务界亲炙其教诲而卓然有成绩者众多,受其著作惠泽者不可计数。 《草木有本心(王作富学术人生自述与侧记)》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文章可读性较强,在刑法学术和实务界应有一定的影
舒衡哲(VeraSchwarcz)是美国卫斯理安(WesleyanUniversity)东亚系教授,有名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犹太史研究专家,也是诗人和作家。1979-1980年,舒衡哲曾在北京中文系学习一年时间,是中美建交后靠前批官方交换学者之一。本书将围绕舒衡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道路,以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研究为中心,全面描述她的学术历程。内容涉及她的求学经历,特别是1970-1980年在北京的生活;主要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思想立场,包括《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鸣鹤园》等重要著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她在跨文化研究视野中对中国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