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文化绚丽多彩,而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这里的文物会 说话 ,每一道纹饰、每一种工艺,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象征之一。通过文物,我们不仅能读出当时当地,人们有着怎样的习俗,对美有着怎样的看法,还能体会到创作艺术品的人是用一种怎样的心态,怀着怎样的好奇去探索发现。我们走进博物馆一起去看一看吧,通过认识一件件国宝来了解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 系列图书以大诗人的一生和经典诗词为经,以现代小主人公的科幻故事为纬,将经典诗词的演绎放在了一个吊足了孩子们胃口的逻辑严密的现代穿越故事里,让孩子们轻轻松松读故事,快快乐乐学诗词。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让小读者在自主的趣味阅读中涵养人文底蕴,夯实大语文根基。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写给孩子的诗词鉴赏书。 荣获2020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奖,光明网儿童最喜爱的百种图书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陪孩子读古诗词》共四册,分为《春夏秋冬》《绿水青山》《别离深情》《赤子丹心》,为6~14岁儿童量身定制。辑一《春夏秋冬》以季节为主题,让孩子在诗词中体会春华秋实、酷暑严寒,领略四时风光。辑二《绿水青山》,既有自然山水,又有乡村名胜,和孩子一起穿越时空,走遍祖国大好河山。辑三《别离深情》涵盖了古人表达友情、亲情、爱情与乡愁的经典作品,让孩子在文字里与古人来一场穿越时光灵魂之旅。辑四《赤子丹心》选录了古人抒发自身理想抱负和爱国热情的作品,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古人的壮志豪情。全书囊括240多首诗词,附有生动诠释和解读,并深化拓展了古文化常识,加上古典配图,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家长与孩子共读,赏诗词之美,品古典韵味。 《声律启蒙》是清代让孩童学习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云
《写给孩子的史记(全5册)》: 本套书主要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间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各个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原著为文言文,内容庞杂,孩子读起来很吃力。因此,编者根据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甄选了若干名作佳篇,添加注音和插图,并参考各类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原作进行翻译和解读,终铸成本书。 《孩子读得懂的资治通鉴 精美彩图版(1-4)》: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为我国读者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著作之一。但其中的内容以文言文为主,作为青少年读者,有一定阅读障碍,本套丛书就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读者更清晰、更明了地读懂这部著作,而精心编著的。本套书以《资治通鉴》的内容为历史脉络,把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小读者。通过故事的形式适合孩子读;通过由
《中国香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文化专著。全书从中国香学概念、中国香学发展简史、宋代以来中国人对沉香气味爱好的嬗变轨迹、香材、品香的方式和香、香与茶、香与佛教、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境界、香学论述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须爪指人的头发、胡须、指甲。本书所研究的,就是关于它们的迷信和风俗。区区发须爪,也有什么大学问吗?江绍原先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他发现,在古代先民的心理中,发须爪是极其尊贵的,是人体生命精华之所在。发须爪有药物的功效;发须爪被认为与本主有同感的关系,可以被用为本人的替代品;剪修指甲,应该慎重择日;死者的发须爪被认为有埋葬的必要,等等。其论述也使我们对古史上的一些重要现象有更深刻的体认。本书不仅考证透彻,而且文笔简洁流畅,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一书是江绍原先生民俗学研究的代表作,旨在说明古今人们对头发、胡须、指甲迷信的原因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的手段,文笔简洁,资料翔实,在已有的关于中国迷信研究的成果中,是最早最完备的一部作品,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
西辽河地区的考古文化,经过几代考古学家执着地追求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已基本廓清了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序列。本书作者运用大量考古发掘资料,明确指出本地区考古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相对独立的发展态势,特别认识到从兴隆洼到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在整个文化发展全局中具有一种明显的强势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率先显现出文明的“曙光”。另外,本书不是独立地研究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而是把本地区文明与中原地区文明、其他地区文明联系起来考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西辽河地区文明,并从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经过一段时间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整合后,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因素大量涌入燕北地区,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已经形成。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到中国游览。从上海、南京、长沙、洛阳等地都留下了这位年轻作家的身影。《中国游记》就是这次旅行的见闻记录。书中不仅论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还对当时的世风民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留下了作者拜访章炳麟、郑孝胥、李人杰(汉俊)、辜鸿铭、胡适等人的谈话记录。这次出版,还配有芥川氏当年旅行的六张精美照片。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他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是北京,他认为只有中国北方,那种博大雄浑的味道,代表着我们这个老大国真正面貌。北京是一座槐树和合欢树包围着的黄琉璃瓦的紫禁城。这难道是一座城市么?芥川问,掩饰不住对北京的喜爱。又因为太喜欢了他找不出更多足以形容的词句。看掩映在杨树的城门,看城墙边的骆驼队,都会激起别样的情
部姓氏图腾著作,揭示古今立姓秘密。阐发三皇五帝姓氏源发性文化内涵,风姓缔造万年中华民族。中华百家姓铸造中华魂魄,寻根中华层文化。建议中华姓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光大国风综合姓氏全息命脉,继往开来寻根情愫,中华子孙建设大中华,世界潮流大道为公! 中华姓氏来源于上古氏族的文化图腾,作者所作的姓氏图腾始原,就是上溯并回归到最初立姓时确立的文化图腾本貌,这也就回到了中华民族诞生的源头,回到了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姓氏图腾是本原中华文化,或中华本原文化,或中华文化基因,是文化DNA。 本书不做姓氏源流考察,只作这样的考察:这个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怎么得的这个姓?这个姓的最初含义是什么?她注入的信息是什么?……
本书以我国古代木楼阁为对象,同时仅论及木楼阁建筑技术的某些方面。书中以“累叠式”、“架构式”两种古建建构思维为主线,在释名楼、阁的基础上,探究楼、阁与平坐之关系;比较楼阁与重檐、披檐、副阶之异同;试释“殷人重屋”;研究高台、干栏建筑与楼阁建筑相关之文化、技术渊源。 此外,本书着力诠释建筑史学难点——《营造法式》所载之缠柱造、永定柱的可能形式,及其与楼阁内外圈柱网发展、演化之关系。
《文人空间(丙申年叁气)》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人赏石文化而展开,为读者集中呈现了中国赏石文化、江南园林名石、海内外主要藏家供石,以及赏石与生活空间的融合等内容。其宗旨在于传承与弘扬中国经典赏石文化,以石头为载体,增进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于文人格物精神的理解,以对今人达到赏心怡情的作用。
《中国香学》是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文化专著。全书从中国香学概念、中国香学发展简史、宋代以来中国人对沉香气味爱好的嬗变轨迹、香材、品香的方式和香、香与茶、香与佛教、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境界、香学论述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是日本人中野孤山1906-1909年来中国任成都补习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教习期间在成都、峨嵋、重庆等巴蜀地区游览的见闻录。此外还记述了溯江而上时见到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岳阳、汉口等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的境况。各地的历史沿革、经济状况、风土人情,乃至动物,植被都是其记述的重点内容。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国古文字学界在吉林大学召开了次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并将提交会议的论文结集,编为《古文字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一九七九年八月,《古文字研究》辑正式面世。二十多年以来古文字研究事业飞速发展,作为这一学术的专业学术集刊,《古文字研究》也已经累计编辑出版了二十五辑,发表了大量的的研究文章,为繁荣学术作出了贡献。 目前,早期出版了《古文字研究》早已售罄。为了满足广大专业读者的需求,我们先将一九八六年之前出版的辑至第十五辑按原版原印,特此说明。
郭黛姮、贺艳编写的《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图册》介绍: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是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主持设计的,园中大多都是中国典型的园林景致,但在长春园裹却有一座西洋花园,分为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法画十座西式建筑。
发须爪指人的头发、胡须、指甲。本书所研究的,就是关于它们的迷信和风俗。区区发须爪,也有什么大学问吗?江绍原先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他发现,在古代先民的心理中,发须爪是极其尊贵的,是人体生命精华之所在。发须爪有药物的功效;发须爪被认为与本主有同感的关系,可以被用为本人的替代品;剪修指甲,应该慎重择日;死者的发须爪被认为有埋葬的必要,等等。其论述也使我们对古史上的一些重要现象有更深刻的体认。本书不仅考证透彻,而且文笔简洁流畅,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一书是江绍原先生民俗学研究的代表作,旨在说明古今人们对头发、胡须、指甲迷信的原因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的手段,文笔简洁,资料翔实,在已有的关于中国迷信研究的成果中,是最早最完备的一部作品,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本书稿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其创新之处在于将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研究;在编制《唐文人籍贯数据库》和《唐诗创作地点考数据库》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唐诗中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意识、文学创作的历史传统与诗人生存的地域空间在诗歌中的表现和差异,并对弱势文化和域外诗给予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