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阅读古籍,由于时间隔得久远,语言又是在不断发展着,汉字也在不停地演变着,常有种种障碍横亘眼前,字多通假而语义难明,便是其中之一。“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是清代大学者王引之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攻读古书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象形字大典》收录迄今为止学术界公认的古汉字约15000个,将新石器时期以来的陶文、契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帛书、竹木简牍直至隶书按照时代顺序,从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逐字进行讲解,并对古人、前人失准处进行客观分析和审慎校改。
《现代汉语音典》是介绍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字典。《现代汉语音典》主要包括三部分:音典正文、基础与资源、MCSD。音典正文部分以汉语普通话无调音节为单位进行分节,重点展示了1600个音节。从发音特点、声学参数、韵律特征和频谱表现方面介绍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还给出了一些有关汉字拼写、音变调变、声学参数、频谱认读等的音声韵谱和区分辨正的提示。 基础与资源部分由14节组成,包括汉语语音基础、语言发声类型、言语处理入门、言语特征分析、汉语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注音,还包括同音词、多音字、儿化词和轻声词等一系列语料资源。 MC
《古籀汇编》汇集甲骨刻辞、钟鼎款识、周宣石鼓、秦汉吉金以及古玺、古陶、古币、古兵器各种文字,共约三千个单字,重文三万余个,是一部集大成的篆文工具书。“籀文”又称“籀书”、“大篆”。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及秦统一六国后之文字称为“小篆”。编者认为“小篆”、“缪篆”均源于古籀,与古籀文相合,所以将本书定名为“古籀汇编”。
中国传统,有字典,没有词典。后来有词典了,可是只有小型词典,没有大型词典。后来有大型词典了,只有现代汉语的大型词典,没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综合编辑的大型词典。1986-1994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是中国有史以来部包罗古今的汉语综合大型词典。 《汉语大词典》开始编辑于1975年,完成于1993年,历时十多年,收词目37万多条,分为12大卷,附索引一卷。编辑原则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这是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安徽省和福建省五省一市400多位资深学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全新的开创。
《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是一部大型日汉双解辞书。以日本三省堂出版社的《辞林21》(以《大辞林》的数据库为基础的功能型辞书)为蓝本翻译而成。 收录17万余词条。除语文词汇外,还大量收录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时事等方面的百科词汇。 书后附日语汉语词汇的汉语拼音检索索引。
方言调查记录语言的现状,方言比较反映语言的历史。方言词典用分条列举的形式,表达调查研究的初步成果。读者可以用来查考方言词语的意义。语言工作者可以据此从事专题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也可以取用其中的语料。 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近年来有所进展。在这个背影下,我们计划统一一部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综合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这个计划分两步走。步是调查四十处方言,编四十册地方言词典。第二步是在四十分册地方言词典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其他方言资料,编一部综合的汉语方言词典。分地方言词典与综合的汉语言词典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方言词典以方言调查为本。调查首先是物色发音合作人。发音合作选择老年中年,也不排斥青年。根据前者确定音系,记录语料,参考后者补充词语,同时说明音系与前者不同处。分地方
《汉英英汉环境工程词典》除收录环境工程的核心词汇外,还选择了给水排水、供热通风、化学工程、水文、气象、地质等方面常用到的词汇,共12507条。
《古籀汇编》汇集甲骨刻辞、钟鼎款识、周宣石鼓、秦汉吉金以及古玺、古陶、古币、古兵器各种文字,共约三千个单字,重文三万余个,是一部集大成的篆文工具书。 籀文 又称 籀书 、 大篆 。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及秦统一六国后之文字称为 小篆 。编者认为 小篆 、 缪篆 均源于古籀,与古籀文相合,所以将本书定名为 古籀汇编 。
张庆云、张志毅主编的《反义词大词典(辞海版第3版)(精)》是“辞海版·汉语工具书大系”中的一种,共收反义词3000余组、17000余条。其中,大多为词,少量是语素或短语。本书所收大多是共同义素相同、词性相同、个性义素相对或相反的词;主要收录现代汉语语词,也兼收常见的古代汉语的词语;主要受普通话词语,也兼收常见的方言词语;主要收语文性词语,也兼收常见的百科性的词语。书中词目注汉语拼音,遵循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每个词目后有释义和举例。释义简明,指明反义词的基点和划定反义词的义域。举例尽可能注意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便提示反义词的多种用法特征。书后附有《词目音序索引》,查检方便,可供学校师生、语文爱好者与工作者、写作者与翻译工作者查检反义词。
初版名为《实用汉英翻译词典》,曾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现经十五年不断扩容、反复修订,更名为《汉英翻译大词典》,既突出汉英翻译实践之重点,又兼顾第二汉语教学之刚需。收词以译法多变的普通词语为主,广收习语、成语及新词,兼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用语,共约7万条。译释以助升汉译英实际效果为导向,融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翻译学知识于一体,力求更为适用。所有词目均先标明词性,再给出相应译法。同一词目若有多种词性,则逐一列出,分别加以译释。精心选配实际译例,并专备不含对应词的活译、巧译,置于◇之后,以利拓宽译路,达意传神。增设“用法与辨析”栏目,简要介绍英语词语之细微区别及用法要点,以便译者正确选用。配有多种特色附录,与词典正文相辅相成,便于领略中国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重要信息。词典
苏新春教授编纂的这本《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是按词的意义来分类编排的一个特殊品种的词典,也叫语义分类词典。《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收词条83146个。主要是通用程度较高的语文性词语。83146个词条按五级语义层的分类体系编排,共有一级类9个,二级类62 个,三级类514 个,四级类2069 个,五级类12623个。上层义类反映了整个社会生活与汉语词汇的宏阔概貌,底层分类细致地反映出同义相聚、反义相邻的词语类聚关系。
本着求实、求新、求全的原则,全息性地收列汉语修辞格,并针对十多年来语言运用的丰富变化,重新梳理新旧辞格,尤其注重从公众语言生活中发掘鲜活的修辞格用例,反映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的有效互动。本词典共收一级辞格和二级辞格287种。所收辞格分主条、分条和副条。主条为一级辞格。分条为二级辞格,是主条的下位层次条目。副条是一级辞格或二级辞格的同格异名条目。正文内容包括辞格名、注音、定义、例释、辨析等。其中,辨析部分包括两类,一是易混辞格的辨析,二是修辞格与相关术语的辨析。 词典按辞格音序编排,附《条目笔画索引》、《易混辞格与相关术语“辨析”索引》、《新时期以来(1977-2009)修辞格论著分类篇目索引》。
《郑玄辞典》的编纂,取材于郑玄所注的经书及其它著述。 郑玄注经中及其它著述中所释的词语悉予收列,其它串讲文义者,不予收录。 《郑玄辞典》在同一词条下义项的分列,悉依郑氏原释文,以保存原貌。 每一词头、每一义项下,收录了郑玄关于这一义项的资料供读者选择使用,其排列之次序同引用书目之次序。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材料,附于相应的条目之下。 《郑玄辞典》正文词条按照《康熙字典》之部首及笔画分部排列,同一部首的词,按其笔画的多少后为序排列;笔画相同的字,则按《康熙字典》的次序排列。 每一字头,先列单字,后列二字条,再列三字条……二字条的排列按第二字笔画的多少为序排列,于类推。 凡原材料摘自各种辑佚书的,则将辑佚书名列于该词条之下以备查考。
《中国典故大辞典》(16K本)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全书收录包括事典、语典在内的典故及其各种变式,共计三万二千多条,约三百八十万字,是当今规模、内容最全的典故类工具书。 本书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大》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收录,不使遗漏;《汉大》中属于典故而未做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大》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 本书以典故的常见常用名称作为主条,爬梳文献追源溯流。以该典故各种变式为副条,并给出书证。主条副条都逐条注音释义,为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本书可供国学爱好者阅读,可供古文学习者查检,可供专门研究者参考,是中等文化程度读者常置案头的工具书。
《实用汉语近义虚词词典》是本专门辨析汉语近义虚词的工具书,收入外国人容易混淆的近义虚词641个,分为402组。 这是一本有用的工具书,它告诉学习者一组近义虚词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什么情况下不能互换,让学习者了解异同,掌握用法。 这是一本好用的工具书,用常用词、简单句进行解释和分析,释义用词只有1350个,很容易懂。另外,每个例句后面都有符号说明近义虚词能不能互换,帮助学习者了解近义虚词的异同。 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例句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要。例句数量充足,使用的词语大约有3800个。这本书就像一本汉语常用句子汇编,这些句子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弄清近义虚词的差异,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常用词语和句子,更好地进行交际。 《实用汉语近义
《联绵词大词典》是一部系统研究联绵词的词典。收联绵词14000余条。 将联绵词分为七个族及“未能入族词”,每族又分为若干群,既反映其系统性,又显现联绵词的语源、同源情况。 释义简明;注音详细;例句既采自古代典籍也采自现代书刊,充分显现词义的稳定性。 资料性强,可供汉语研究者、大学或高中语文教师、语言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古籍注释校勘人员使用。
楚辞,战国时兴起于楚国,是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谣,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两大渊源。“楚辞”之名,见于西汉前期,至西汉末年,刘向编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成集,曰《楚辞》。《楚辞》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其浓郁的情感、瑰丽的文辞、丰富的想象,对后世诗、赋、骈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因所收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多困难。基于此,我们邀请《楚辞》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主编《楚辞语言词典》。全书约90万字,分《前言》、《凡例》、词典正文和附录四部分。收入王逸《楚辞章句》中作品中的实词、虚词和专有名词,除专有名词外,一般以意义的单位为词条。每个词条皆标引出处和书证。词典正文广泛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