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 、采用双栏式习题化设计。将学科知识设计成习题,便于在练习中实现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这是进行基础训练的最好方式
本书是阐述对外宣传和传播,从而为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而着力打造的一部专著。 本书在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方面,提出了独到的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 “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 “建设高信度、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宣传和传播的改革,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系科“国际传播”课程的开设、课题的研究,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提供了极好的学术和理论的支持。 它与《畸变的媒体》 (李希光著)、 《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 (顾潜著)、 《当代对外传播》 (郭可著)等构成了“全球传播”丛书,既是这个领域的学术专著,也是“国际传播”课程的导向性教材。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自的社会历史理论,这些理论在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同时,又都围绕着如何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而提出各种构想。本书围绕这个主题全面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他们的思想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批判模式以及这三种批判模式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的地方初级政区,自秦汉至唐宋统称“县”;至元代,有些设于省、路、府之下的“州”没有属县,因此也属于地方初级政区。 明、清承元制,在少数地方设“州”和“直隶州”,与“县”同为地方初级政区,并称州县。至清代,除州、县外又在边远地区设“厅”和“直隶厅”,而极少数作为二级地方政区的“府”除管辖州、县外也有自己的直辖区境。于是,清代的地方初级政区就有府、厅、州、县等四种形式。入民国后,将有直辖区境的府、直隶厅、直隶州和其他散州、散厅一律改为“县”,地方初级政区再次统一为“县”。 国民政府时期,少数繁庶县份改为“市”,省以下的地方二级政区因此又有县、市两种。不过,中国的初级地方政区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却始终是以“县”为主要形式。此外,清末以来改变古代在县以下不设治的传统而开始建立的
本书主题不在于追踪辨析文明形态的讨论,所关注的是梁启超、雷海宗与黑格尔等中外学者的中国文明史或近代史研究,都离不开对于军人与军事问题的考察,也都涉及到了掌控国家武装力量的体制的研究。黑格尔强调战争与武力对于历史的绝大动力作用,梁启超呼唤中国的“武士道”,雷海宗要求改变传统的“无兵”状态。可知无论是断代的具体的近代中国问题考察,还是文明史或历史形态的宏观思索,都离不开“无兵”与“足兵”等基础性课题的研究。
本书收录了世界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的两部著作《自由主义病毒》和《欧洲中心论批判》。作者对当前欧美的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自由主义社会状态下日益严重的贫困化和两极分化现象;作者还从宗教、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批判,力求用非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叙述亚、非、拉国家及地区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本书是阐述对外宣传和传播,从而为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而着力打造的一部专著。 本书在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方面,提出了独到的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 “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 “建设高信度、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宣传和传播的改革,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系科“国际传播”课程的开设、课题的研究,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提供了极好的学术和理论的支持。 它与《畸变的媒体》 (李希光著)、 《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 (顾潜著)、 《当代对外传播》 (郭可著)等构成了“全球传播”丛书,既是这个领域的学术专著,也是“国际传播”课程的导向性教材。
本书首先考察了罗尔斯的试图抵消一切运气的影响的“公平的正义”的观点;然后是德沃金的考虑抵消原生运气的影响,而认为选项运气与正义基本无涉的资源平等理论;接着是诺齐克的认为正义并不必然与运气相关,从而实际倾向于一种对之不做政治干预的自由至上主义观点。作者认为这三种处理正义与运气的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易得到辩护。他试图提出第四种方式,即通过重新解读罗尔斯与诺齐克的论证,得出正义就在于为人们保存、发展和运用他们的理性能力创造一种合理条件的初步结论,为此,我们没有必要抵消所有运气的全部影响,而只是要防止运气产生将危害到这种理性能力的坏的结果。
《清代科举家族》从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家庭影响等方面对清代科举家族进行探讨,并对清代科举家族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评价。
农官,顾名思义,是管理农事的官员。古代农业行政范围很广,涉及劝农、屯田、营田、仓储、田赋、农田、农户、水利、赈济等不同事务。凡职掌这些事务的官员,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农官或农政官。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政府对于农业的组织管理大都相当重视。设官置职管理农桑,并以其成绩优劣来考核政绩,是中国古代国家鼓励和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农官制度始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