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迈向中心:中国国际化发展之路》将中国国际化发展置于全球国际化的宏观视野之中,在融会贯通中英文政策和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从学术人才的外流与回归,海归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城市国际化等多个维度深入考察了我国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路径、模式与特征,刻画了中国国际化发展的独特景观,为中国走向国际提供启示,为世界认识中国发展打开一扇门窗。
《爱国主义教育书系(全18册)》由勤耕等著
《大戴礼记》,亦名《大戴礼》、《大戴记》。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 现代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传统之说,论定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它很可能是当时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仪礼》前身)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收集了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探究了各国语文课程、教材的特点与共同规律。
本书系《文学指南》丛书的一种,汇集了西方学者研究劳伦斯文学创作的成果。全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共收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知名学者的14篇文章。部分的8篇论文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恰特莱夫人的情夫》等重要长篇小说的主题、形式、技巧和风格作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他的短篇小说、诗歌和戏剧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评介;第二部分的6篇论文分别对劳伦斯的生平、他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他作品中的两性问题和心理描写以及他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些文章理论严密,观点鲜明,分析透辟。作者从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反映了当代劳伦斯研究的基本趋势,为我们了解这位作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基础。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索引完备,是一本理想
我们生活于的全球生态危机中,这场危机将带来严重后果,并可能预示着地球生物的大灭绝。在这场不断恶化的灾难中,批判教育学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批判教育学、生态扫盲与全球危机:生态教育运动》探讨了保罗·弗菜雷、伊凡伊里奇、赫伯特马尔库塞等一批有影响力学者的理论,深入挖掘了传统生态知识,并结合了当前草根运动人士所采取的各种实践行为,包括反对全球化、寻求动物解放和地球解放以及其他相关社会运动。这些者B为北半球的生态教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批判教育学、生态扫盲与全球危机:生态教育运动》还剖析了当今主流生态扫盲的规范和项目(例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时提出在当今灾难性生态条件下重建批判教育学的必要性。研习批判教育学的师生、开展环境研究的学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王光龙编著的《语文教坛新星获奖课例及点评》,是每位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可贵探索。课文的内容不同,教师的风格不同,学生对象也不尽相同,因而它具有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特点。阅读这本课程改革成果的结集,将会使你走进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的语文课堂教学殿堂,领略到当下国内语文教坛新星们在语文课程改革中那超脱的心境、坚守的信心、的智慧、个性的魅力和成功的实绩。品读着他们,你会油然升起感佩之情,效仿之心,追赶之意,你会自觉融入他们的快捷步伐,向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光明大道奋力前行。
问题解决能力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借助PISA测试数据的分析,作者对基础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政策建议。
课程变革的过程充满了思想的复杂性、参与人员的复杂性,以及动作流程的复杂性。课程变革的种种复杂性呼唤有效的课程领导。课程变革中复杂的思想性问题,需要课程领导支慎思,去做聘出选择,并在实践中坚持这种选择;课程变革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课程领导去影响,去协调,并在实践中凝聚力量,共同完成课程变革这一伟大的事业;课程变革中复杂的技术性问题,也需要对此有着专业视野的课程领导处理。可以说,正是日益复杂的课程变革过程促成了课程领导的出现。本书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个部分是课程变革理论部分,对课程变革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过这些基本问题的讨论,我们试图在读者心目中建立一个有关课程变革的全息图,让读者理解课程变革,把握课程变革,为理解学校课程领导打下一个宏观的背景基础。第二部
在这本写给学生和老师的机敏的生存指导中,詹姆斯·埃尔金斯检视了大学艺术教育里普遍熟知的“教授无法教授的东西的奇怪努力”:追溯了现代艺术学校的发展历程,深入思考了关于基础课的合理性、艺术学校与知识阶层的疏离对传授和学习艺术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认真探讨厂艺术课上无法学到的各种艺术类型,艺术评论中的各种现象,尤其强调先人为主的假设所带来的混乱;则提供了可以使评论变得更加有效的建议。埃尔金斯发现,在艺术教室里“我们对自己的所为知之甚少”。他尖锐的评论为正在进行艺术学习的人阐明了学习艺术的各种经验,也为正在艺术大门外徘徊的人打开了—扇让人有兴趣—一窥究竟的窗户。
本书由两部分修改整合而成:部分内容是作者于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关于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文的修改稿;第二部分是近年来作者为研究生开设“当代教学理论专题研究”课部分专题讲稿的修改稿。作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化以及当代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重心的转移,也着眼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较好地体现了当代教学理论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我们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学的传统和特色,参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为主体,从附中学生的需求出发,编写了这套高中数学教学讲义,暂供数学教学实验使用,然后补充修订以期完善。 这套高中数学教学讲义共有“一分册”和“二分册”两本书,其中“一分册”的内容为“代数”和“三角”,“二分册”的内容为“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向量”等。为方便使用,每一节教学内容配备练习题,每一章配备习题。
本书以德国对华政策为框架阐述20世纪初以来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发生和发展,并以此为主线对同济大学与德国关系的前期历史进行考察和梳理。上海德文医工学堂的筹建背景及其后由中国人接办等重大转折,在本书中都有详实的记录和重点阐述。对德中双方保持同济德国特征的出发点、方法、政策手段和所作出的努力,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德国对华政策、德国对华文化政策、中德关系史、中德科技文化交流史、中国教育史和同济大学史,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同济大学师生及校友等参考。
语文,应当有着惊人的美丽。十七载教学探索,重构语文精神;五年独立执教生涯,践行教学勇气。郭初阳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教育是一种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一面呈现于课堂,一面凝结成文章,本书是郭初阳近年来的评论结集。内容包括了学科建设、教材批评、教师身份的思考,以及非学校化教育的探索。这位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名得主,弃体制而成为独立教师,步履坚定地走在越来越广阔的教育自由中。